280多年的合同,这个合同写的字,比书法家还要好!

俗语有云:“言出法随,言出法随”,意思就是凡事都要订立契约,以备将来发生争端。而现在,这份契约被命名为“契约”。

山西一名网民在整理族谱时,发现了家藏中的部分契据,不仅包括房契、地契,而且还附有缴税凭证。这些契约开始于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逾280年。

其中,从新中国建立开始,一直到清朝和民国时期都有。虽然这些契约都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但是却对研究当时的民俗、物价、俚俗等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同时,从契约的内容上,也可以看出民间书法的发展历程。

那些文书虽然不能算是书法,也不一定是什么书法大家(至少不是什么知名书法家),但从字迹上来看,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了。

据我们所知,在以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乡村,人们要写文书,写书信,都要请有点文化的人来做。这类人通常在本地颇有威望,因为他们握有文化符号。

山西网民家藏的这批契据,想必也是各地“名人”们的手笔。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字的字体,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很高的水平,有一、两副字,足以让当代的书法大家自惭形秽。

现代书法属于“展厅文化”,其作品或以怪诞、夸张、个性张扬的笔法,或以各种形式呈现,令人一进入展馆便“震撼不已”。

视觉上的冲击,固然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但这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应该是一种让人安静下来,让人慢慢地去享受的东西,而不是用来吓唬人的。

而那些契约上的字迹,却是温润如玉,没有丝毫的燥热。这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流逝,让他的火气渐渐消退,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人,用墨的习惯。

古人用墨块研墨,现代人用的是工业用墨;古人磨墨时用的墨既不厚也不浅,现代人用的墨虽然乌黑油亮,但却缺少了一种多色的变化;古人之墨,在于其笔而生,而现代人之墨,则于笔而不僵。

而且,从笔法上看,这些合同的自然程度,足以让当今的书法家自惭形秽。就拿这幅道光14年3月16日立的地契来说,就是以楷书为主,夹杂着几分行书,写得潇洒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就像是一幅画,跟大厅里其他书法家的画一比,谁的字更好,谁的话更少,就能看得出来。

书法这种东西,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毛笔是古代人最常见的一种器具,就算不天天用毛笔写字,长时间握着毛笔,也能锻炼双手的能力。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要把书法写得好,就要培养手和笔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把它的功用完全掌握,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是用键盘和手机打字的,就连那些经常在国内获奖的书法家,也都是下班后,才会拿起笔来。而在现实世界中,笔与人的生活是分开的,所以,人和笔之间的距离也会变得越来越远,这样的话,又岂是那么容易写出来的?

而且,那些文书上的文字,有娟秀的,有精致的,有古朴可爱的,有庄重肃穆的,也有潦草随意的,可谓是五花八门。

当然,这其中有作者的不同,也有个人的审美观。这对于目前书法技法单一,千人一的局面,无疑是一种警告。

当然,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合同,对书法的要求并不高。然而,这恰恰是当今书法艺术中许多弊端的一个侧面。面对农民所立的契据,书法家确实应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