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續/打造「100%可回收再製」手機殼 犀牛盾創辦人:塑膠也是循環經濟的一環
塑胶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必需品之一,面对「易制造难回收」的困境,如今有不少企业着手研发新材料来取代难以回收的塑胶。像是台湾手机壳制造商犀牛盾以「单一材料塑胶」来打造100%循环再生手机壳,希望从源头制程来改善回收效率,创办人之一的王靖谕直言:「毕竟塑胶当初被发明的初衷并不是当作一次性产品,塑胶应该也可以是循环经济的一环」。
犀牛盾共同创办人王靖谕(左)与品牌暨永续发展中心总监林希展(右)。记者吴致硕/摄影
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机的时代,塑胶手机壳也被大量消费,据统计,近5年全球每年售出超过10亿支手机,以每支手机对应至少一组保护壳,更换周期3.5年计算,每年至少将有3500万组闲置或废弃手机壳;若以台湾每年售出约600万台手机推估,将产生至少150万组的废弃手机壳。
理工科出身的犀牛盾共同创办人王靖夫、王靖谕兄弟,于2013年推出「耐冲击保护贴」,强调以创新材料科技打造超越军规防护力;次年则推出品牌首款抗摔防护手机壳,在成功研发高强度的手机壳后,公司开始步入正轨,然而他们却在此时开始反思关于「塑胶手机壳」所造成的环保问题。
犀牛盾看到塑胶的回收问题后,第3年开始便改变营运方向,转向可回收塑胶材质研发,以及塑胶回收机制为目标。记者吴致硕/摄影
赚钱固然重要 但地球只有一个
王靖夫、王靖谕认为,手机壳对应手机世代的快速更迭,同样属于快时尚的一环,易生产、难回收的特性容易对环境造成更多的负担。
「我们是研发、制造起家的科技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企业的核心精神;看到塑胶的问题后,我们就决定研发可回收再制的塑胶材料。」第3年开始、犀牛盾营运转向,从「抢市占率」的积极拓展市场的方针,转向可回收塑胶材质研发以及塑胶回收机制为目标。
谈起市面上所谓的「不可回收塑胶」,他分析,这种塑胶又称工程塑胶,或称为热塑性弹性体,是十分成熟的塑胶产业,内部组成的塑胶成分多元,通常不易回收;若要拆解达到可回收的标准,后续耗费的成本可能更高,「因此塑胶产品很少人回收,造成市场上生产多、回收少,最后变成跟电子3C产品一样的结果。」
犀牛盾历时三年研发、全台第一个能100%循环再生手机壳上市。记者吴致硕/摄影
可回收材质+回收网点 循环回收的经济网络
随后,犀牛盾历时三年研发、全台第一个能100%循环再生手机壳「CircularNext」上市,采用100%回收壳与边角料再生、零废料制程,更首度启用循环产品履历、能有效进行回收材料溯源管理,仅需要扫描手机壳内侧的QR Code设计,就能完整知道手中保护壳的循环次数等生产资讯。
有了可回收手机壳,第二阶段就是建置回收「逆物流」,让消费者未来的二手手机壳方便回收。犀牛盾增加门市回收箱、网点,以及邀请经销商加入回收计划,犀牛盾自2022年中启动台湾市场的「循环生态圈回收计划」,于全台陆续开设7家直营门市外,并携手地标网通、灿坤实业等全台经销伙伴,共同拓展近百处回收据点。
最后,也是最需要时间的一步,便是建立消费者的意识。王靖谕表示,谈到环保产品,消费者的刻板印象常认为回收再制的成本高、售价贵,甚至品质比较差,「我们的单一材料塑胶手机壳能够重复分解、制造6次,完全不会影响再制手机壳的品质,而且售价并不会更高。」
王靖谕分享,犀牛盾的单一材料塑胶手机壳能够重复分解、制造,并维持一定品质。记者吴致硕/摄影
积极办展、与环保团体合作推广知识
为了要建立消费者的永续意识,犀牛盾邀请创新环保团体「RE-THINK」重新思考环境教育协会,发起全台首个手机壳回收环保素养调查,并与「回收大百科」共同推广回收知识,一同致力推动环境议题、传递减废、回收及循环经济知识上的专业,落实「源头减废」的生活可能。
此外,犀牛盾也透过举办展览来与大众创造互动,犀牛盾品牌暨永续发展总监林希展表示,从2023年开始,犀牛盾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例如与齐柏林工作室合办摄影展、对应出环境意识强的族群,分别在北中南办了3场展览来介绍微型材料的应用;而目前正在松烟展出的「RHINO LOOP:0 犀牛盾循环概念展」则展现塑胶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可以回收做出各种产品的应用。
犀牛盾自2022年中启动台湾市场的「循环生态圈回收计划」,让二手手机壳方便回收。记者吴致硕/摄影
2年没有新品上市 不断研发重来
至于研发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在于以往合作的厂商很少人愿意跟他们一起从头做起;王靖谕说,「研发就是一直做实验、一直失败一直重来。」除了试错的成本之外,还有跟内部员工的沟通问题,「不少员工曾质疑为什么我们做不赢同业?为什么不多搞一些联名?为什么再回收产品的材质局限性这么高,甚至抹杀了许多同仁的创意。这些疑问与争执,一直到新产品上市后,才逐渐平息。」
走过的内耗成本,犀牛盾如今乐于分享自身的经验,王靖谕直言,「我们的目标就是成立回收的共享平台,将自身已经成功的『塑胶管理』模组化,让有意投入回收再制的同业厂商可以直接合作」,「我们的愿景就是让越多人一起参与越好,最后将手机壳做成像宝特瓶一样可以直接回收。」
他进一步表示,生产可回收材料、建立回收机制的过程,不同产业之间应该要一起讨论、组成联盟,让他发展成完整产业链,最终达成一个规模经济。「透过『塑胶管理』让塑胶可以被有效利用,毕竟塑胶当初被发明的初衷并不是当作一次性产品,它天生就应该是循环经济的一环。」
王靖谕认为,透过「塑胶管理」,让塑胶可以被有效利用,让塑胶真正回到循环经济的一环。记者吴致硕/摄影
塑胶浪费终将过去 更多可回收塑胶产品可望上市
永续对于全世界来说都还算是新议题,不过许多国家对于法规早已明确,台湾脚步稍慢。王靖谕表示,国外对于「永续产品」的定义,需要经过政府认证才可以使用,其次,其他外国厂商要跟你合作,同样会有严格的考核。「犀牛盾」已取得国外的企业认证、再生材料商品的认证以及生产认证;而台湾的「永续法规」在今年底才会规范出来,因此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永续品牌都处于各自表述。「无论如何,塑胶浪费的时代会过去,走向塑胶生命周期与资源分配的时代来临已是趋势。」
除了手机壳外,犀牛盾下一个投入循环经济的项目又是什么?王靖谕直言「everything is possible」,举凡水壶、手机支架、手机挂绳,未来还会有更多单一材料的可回收塑胶产品面世。
犀牛盾未来还有更多单一材料的可回收塑胶产品面世。记者吴致硕/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