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成都“褚时健”,又融3个亿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该怎样经营企业。”87岁的钱积惠向我说道。

钱积惠,中国著名核科研工作者。193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22岁时,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工作;31岁时,调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后任核动力院院长;55岁时,进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任副总干事,负责技术合作事务。40年职业生涯都活跃在核科学界。

在2016年,78岁的钱积惠决定创业。他与76岁的李茂良、51岁的蔡继鸣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70岁的创业团队,想要把一个沉寂20年的项目重新带入市场。

前不久,他们创办的公司“纽瑞特”,完成了3亿元的C轮融资,成都科创投、川创投、华兴康平、星空资本等多家机构注资。而在此前,这支“中老年创业团队”获得了近20家投资机构和产业方支持。

从退休创业,到成长为硬科技准独角兽,钱积惠的创业经历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科学家面对商业逻辑时,观念冲突和变化的故事。作为“初代科学家创业”的案例,钱积惠和纽瑞特的故事颇具代表性。

一段20年前的往事

2016年,78岁的钱积惠为了说服别人投资他与李茂良、蔡继鸣合作创办的公司,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那件“令人遗憾”的往事。

这件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故事的主角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年轻时候的李茂良。

话说在1981-1983年,曾为核动力研究院第一所副所长、成都同位素应用研究所所长的李茂良,被选派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密苏里大学进修。他的导师,交给了他一项研究课题:用放射性微球治疗癌症,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核药”。

当时,欧美学界已经注意到放射性药物治疗肿瘤的大好前景。在李茂良赴美学习之前,美国FDA批准了Medi-Physics销售一种脑灌注成像放射性药物,碘123imp;不久后又批准了第一种用于心肌关注成像的放射性药物,铷-82。所以在李茂良和他的同门师兄,拿到这一课题的时候,正是核药世界的广阔大门被悄悄打开的时候。

不久,他们研发出了钇-90玻璃微球。这款药物被注入到癌块表面,可以对肿瘤的各级营养血管形成机械栓塞作用,并通过发出β射线,杀死癌细胞。

1983年回到核动力院后,李茂良又组织团队开始磷-32玻璃微球相关研究。1989年,他们与华西口腔医院合作进行临床试验,选择了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晚期患者,每人注射一剂磷-32玻璃微球。最终8例临床上肿瘤组织完全消失,溃疡愈合,另2例肿瘤消退50%以上。这一结果令人振奋,“无疑是当时国内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于是在1991年,李茂良和他的上级领导钱积惠,一起将临床试验的书面报告提交给了卫生部,希望推动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造福我国医疗事业。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放射性药物定义模糊、管理空白等问题,磷-32玻璃微球项目最终没能通过相关评审。而后这项研究又因各种事项一再耽误,最终处于沉寂状态。原本在上世纪90年代,与欧美科学家同步起跑的核药研究,就这样停滞了。

再次向我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钱积惠依然不胜唏嘘。他将手中的水杯重重地磕在茶几上,然后强调说,“我们当初创办这家公司,就是想弥补20年前的遗憾。让这项研究最终能够治病救人。”

平均年龄70岁的“退休合伙人”

他所说的这家公司就是纽瑞特,一家总部位于成都的核药研发企业。

创立纽瑞特念头始于2015年。当年,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而且还提出发展“四新”经济: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与转化。

技术成果转化作为一种技术合作形式,正是钱积惠擅长的领域。他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院长,一直从事核动力领域的研究。90年代到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任副总干事,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此前,核动力院积累了一批可以外溢的创新技术,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未能市场转化。而在2014年退休后,钱积惠意识到,他可以作为连接人,让原本束之高阁的技术创造更多价值。

这一想法得到了四川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四川省科技厅的推动下,钱积惠拿出自己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时的100万工资,创办了一家专注于技术成果转化的公司。随后,他又花了大半年时间,寻找值得转化的技术成果。在考虑了材料、仪器仪表、环保等多个项目后,老友李茂良和20多年前的那件往事,又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当年被否决和搁置的研究,是时候重见天日了。”于是在2015年,钱积惠找到李茂良,两位70多岁的老人,合作创办了纽瑞特。随后这个团队又吸收了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蔡继鸣的加入。一个平均年龄70岁的创业团队就正式组建完成了。

这支“退休合伙人”团队,在2015年双创正火热的时候,显得格外特别。当时资本正在追逐更年轻的创业者,而投资一群70多岁的创业者,无论是谁,心中都难免打鼓。传奇企业家褚时健74岁创办褚橙,但市场中又有多少褚时健呢?

不过核药的特殊性,倒把年龄的劣势给消解掉了。

核药,也被称为放射性药物,它是通过将可精准控制的放射性物质注入到人体指定位置,利用其产生的放射线消灭癌组织。这样的治疗手段,更简单精准,同时能够减少患者副作用。

这一领域的最大特点,就是行业壁垒非常高: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技术团队本身就较少,而且相关公司进入还需要获得核辐射安全许可证,并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些因素导致在2015年的中国市场,核药研发几乎为一片空白。

所以在钱积惠的反复游说和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在2018年终于完成了第一笔融资。投资方为信达风、睿赢资本及夏鼎资本等专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方。

在纽瑞特现任董事长蔡继鸣看来,当初这支“中老年退休创业团队”正是机构下注的理由之一。“李先生在美国的时候,参与了美国密苏里大学全球首创的钇-90玻璃微球产品的研究。钱先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任副总干事的时候,就不断的呼吁和支持中国核药研究和产业发展。”可见这支中老年团队反倒获得了意外的认可。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李茂良同门师兄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已经被反复出售,先后卖给了BTG、波士顿科学等知名医疗企业,这证明了作为同源技术的可行性。后来纽瑞特获得多轮投资,背后投资方近20家。此前收购李茂良美国师兄研究成果的BTG和波士顿科学,也成为了纽瑞特的投资方。

等待一个里程碑

在纽瑞特拿到第一笔融资前,研发工作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当时公司的切入点是以放射性炭微球治疗肝癌。这个产品的同类产品放射性玻璃微球和放射性树脂微球在海外已经上市十几年,积累了大量安全有效数据。而且中国是肝癌大国,每年大概新增40万例肝癌患者,它的应用前景非常明朗。

但要把产品从0到1,再推广到市场销售依然不容易。

在创业的头两年,团队尚未拿到辐射安全资质,只能进行概念设计和模拟实验。而且由于核药行业还处于发展早期,国内产业链发展非常不健全。“很难找到给公司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为此,创业团队自建了同位素开发、药物研发、筛选、检验及中试平台,来满足自身需求。

就以核素为例,作为核药的原材料,核素主要依靠研究核反应堆生产。而国内当时几乎没有医用同位素的规模化供应,“中国市场的核素90%以上都是依赖的进口。”钱积惠向我介绍说。

更关键的是,医用同位素能量具有随时间衰减的特性。因此想要在国内实现放射性药物的商业化,就必须解决医用同位素的稳定供应的问题。而要在国内生产和运输医用同位素,又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措施,相关人才也极度稀缺。

为了解决医用同位素供应问题,纽瑞特与德国放射性医疗和工业应用巨头EZAG建立了合作。Eckert & Ziegler AG,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学和工业用同位素提供商之一。这家公司成立于1906年,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和行业经验。2022年,两家企业合作完成了万居里级钇-90核素生产线的建设投产,这是全球第二条万居里级三氯化钇[90YCl3]溶液生产线。

年产万居里的三氯化钇到底是什么概念?钱积惠做了一个粗略的换算:按照钇[90Y]炭微球使用的平均活度预估,年产1万居里意味着可以生产几万剂产品,挽救数万名肝癌患者的生命。

随后,纽瑞特的进度开始提速了。到目前为止,纽瑞特已建成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研发基地,钇[90Y]、镥[177Lu]等核素已开始供应市场,自主研发的锗[68Ge]/镓[68Ga]发生器已成为国产替代产品;而且有10余个管线的创新核药研发与临床试验在进行中。

一切看来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对于钱积惠而言,他还在等待一个里程碑。

从90年代算起,钱积惠和李茂良的“核药梦”已经做了30多年了;从2016年底算起,公司创办也快10年了。“但到现在产品依然没能上市。”

不能上市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前些年国内对核药的管理空白。“微球这种产品,到底应该是按照药物的标准进行管理还是器械进行管理,目前国内外还是存在一些争议”。标准尚未明确,上市销售计划自然一再延宕。

不过自2021年后,国内监管机构对核药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特别是2021年,国家出台《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后,行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春天。

一个表现是,上市公司远大医疗的核药销售情况。2018年6月,远大医药联合鼎晖投资以19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Sirtex公司,获得了该公司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SIR-Spheres® 钇[90Y]树脂微球产品。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远大医药易甘泰®钇[90Y]微球注射液收入呈现300%的增长,这预示着其他企业的核药产品上市销售应该也不会太远。

除了监管外,复杂的商业社会也给钱积惠带来了观念上的冲突。

“在前期创立公司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理念,是希望能够把工作做好,能够造福人类,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是典型的科学家的想法,对吧?”不等我回答钱积惠又自问自答道,“但这样的说法,股东接受不了。跟投资方谈的时候,我们经常受到投资方的批评。”

当初在四处寻求融资时,钱积惠还曾向纽瑞特首席财务官邓颖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既不融资也不上市,像华为一样?”这个天真的问题,反映了科学家在面对复杂商业社会时的困惑。后来钱积惠也明白了,一家企业要如何才能办好?

“就得有利润”。

“企业就是要赚钱的,不赚钱的企业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但我的思想一直都没在这儿。不过现在这种观念我已经认同了,你要靠投资方投资,人家给你投钱了,就是希望能有回报。”

能够认可和理解,当然不代表能够做到。于是,钱积惠向我说出了文首那一句话:“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该怎样经营企业”。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思想方式和做事逻辑在他看来“完全是两回事儿”,“要变成企业家,那还得历练一番,在实践中才能干出来。”

如今,纽瑞特吸收了多位留美博士主持研究工作,团队人数也从当初的3人扩展到200多人。联合创始人李茂良因为身体原因已经退出了企业,钱积惠也退居二线,将企业交给蔡继鸣领导的年轻团队管理。

钱积惠每个月会来一两次公司,参与董事会的战略决策。他最希望看到的,莫过于纽瑞特的产品尽快上市销售,这将大大降低中国肝癌患者的治疗成本。“我们当初办企业就是想着把这个技术成果转化,送到病人手上。”钱积惠说,这个里程碑应该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