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清华博士 勇夺超算界诺贝尔奖
由付昊桓等领导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地震类比」工具获得戈登贝尔奖。(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大陆90后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一群90后的博士生去年11月夺得2017年超算领域最高荣誉「戈登贝尔奖」。团队成员何聪辉和陈炳炜手捧证书,笑盈盈地站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身旁。
这支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类比」工具,让中国再次捧起超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
《科技日报》日前报导,该成果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电脑系与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平行电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付昊桓为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电脑系何聪辉、薛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核心团队背后,是一群清华大学90后博士生,他们成为付昊桓团队的主要力量。90后的何聪辉说,感谢各位老师和朋友,他的Ph.D(博士学位)快完整了,其背后是他们曾7天不眠不休的付出。
在冲奖的最后一周,还有大量资料需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电脑上处理。这台机器的运行成本颇高,一天需约20万元人民币电费。由于时间就是金钱,为了实现机器利用效率最大化,团队进入「7×24小时」工作状态。
那7天,这群90后跟着付昊桓不断电地工作。何聪辉说,不能让机器停下来,否则就少了测试和运行的时间。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无锡通宵奋战,这样的经历太难忘了。
多日奋战后,团队成功设计出「非线性地震类比」工具,首次实现对唐山大地震的高精度模拟,解析度达8公尺。他们在地震发生地划出320公里×312公里×40公里大小的空间,模拟震源产生和地震波传播的过程。就是把空间分成无数个8平方公尺的点位,模拟地震发生时150秒内每个点的震动速率,从而反映出地震波对地面建筑、人类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