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天才還是笨蛋? 溝通力之父告訴你超越語言的視覺化思維啟示

示意图/ingimage

◎ 为何理解很重要

我们得先对大脑有些理解。因此,让我们先认识两位远古的祖先吧:喔和啊。(当然,我们不会知道是否真的有过名叫「喔」和「啊」的人,但我们的祖先确实存在)

包含「喔和啊」在内的每个人,都喜欢彼此理解。没办法,我们大脑天生就是这么设定的。由于困惑和不确定性对「喔和啊」来说很危险,他们的大脑演化成对于「理解」感到喜悦,特别是理解彼此。

事实上,「喔和啊」的大脑在他们每次「理解」对方试图表达的想法时,就会给予他们一剂美好的多巴胺。你是否曾经在阅读悬疑小说解开谜团时,感受到由后颈升起的冷颤?这就是美好的多巴胺。现在,想像一下,你在上司每次开口时如果都能有这种感觉呢?我们对于这样的感觉太熟悉,于是有了普世通用的表达方式。

数百万年前,在大草原上,对于「喔和啊」来说,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等于通往死亡的特快车。大脑帮助他们理解事物,但让大脑持续运作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在数百万年的演化中,「喔和啊」的身体做出交换:他们牺牲一些体力、速度和耐力,以交换了解彼此的能力。在「喔和啊」随时充满生死抉择的远古世界里,这样的牺牲是绝对值得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真实问题:太多字以太快的速度朝我们飞来,承载的意义却太少。这样的资讯急流会干扰内在的「喔与啊」,以及理解彼此的远古渴望。无论是透过无聊、困惑或刻意的转移注意,任何会让我们大脑说「这是废话」的语言误用都应该被避免。最好的状况下,「废话」只会让我们想睡;而最糟的状况,是会让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困惑混乱。

◎ 爱因斯坦很笨?

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eein)是全世界公认最聪明的人。他不太喜欢文字。他在晚年反思自己充满见解和发现的科学人生时,很清楚的表示:「这些想法并非以语言的方式出现。我其实很少以文字语言来思考。」

幼儿时期的爱因斯坦不爱说话。大部分婴孩从九个月到两岁期间就开始说话,小爱因斯坦却到两岁半才说第一个字。他的父母很担心,还找医生来检查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最后,他妹妹出生的那天,母亲答应为他带回一个新「玩具」—艾伯特指着小婴儿,用完整的句子问:「轮子在哪里?」

问题不在于他不会说话;他只是想完整的说出想法而已。

八岁时,爱因斯坦仍会先在心中组织他的想法,不发出声音,只动嘴唇的尝试发音,最后才把完整的句子说出来。爱因斯坦家的帮佣对此表示:爱因斯坦「很笨」。

如果有个六岁的孩子无法自然说出完整的句子,却可以在玩玩具罗盘时,找出背后自然的力量,现代人会如何看待他呢?问题其实就是:艾伯特.爱因斯坦到底是天才还是笨蛋?

如果考量两种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是「见树」,另一种则是「见林」,我们或许可以说爱因斯坦两者皆是。

当然,我们每个人也都是。

从「喔和啊」的年代,经过了长期的人类发展,我们思考的能力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发展。其中一条将世界拆解为许多小零件,另一条则将世界视为一体。

第一条路径之所以有效,在于当我们把世界看成个别零件的组合,就能选择要专注在哪些零件上。对于像「喔」这样的猎人,专注意味着把注意力都放在猎物身上,不为其他事物分心。

坏消息是,过度专注在猎物会让「喔」看不见从背后缓缓靠近的狮子。这时第二条路径就发挥功能了。他综观一切的能力来自周边视觉(以及可移动的视线),让他能看见整个世界,注意到更大的局势和变化。

同时以分解和整合的方式看世界的能力,足以拯救我们的生命。多亏了这样的双重视野,「喔和啊」可以用全新又厉害的方式来思考,看见其他生物所看不见的,用与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并且在不可能的逆境中生存下来。

(本文出自《废话少说,用画说!》作者:丹.罗姆 译者:谢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