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建设提质升级
2015年,安徽省在全国首创县域医共体(1.0版),2019年,创新提出“两包三单六贯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路径(2.0版),并获选当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改革经验全国推广。2023年,聚焦“五提升六强化”目标任务,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3.0版),构建“县域内协同服务、县域外预约转诊”有序就医格局。目前,全省共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25个,实现59个县(市)全覆盖,服务人口3757.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4%,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近8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0%。2020、2021年度,安徽省连续两年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评价中位列全国第2,2022年度位列全国第1。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2024年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省卫生健康委在对全省125个县域医共体深入调研基础上,总结吸纳省内有效做法,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起草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同意,已由省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意见》在夯实“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五提升六强化”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提供基本遵循。同时,省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配套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相关工作专栏》,进一步明确相关任务与要求。
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建设质效上实现“五个提升”的定量定性目标。到2027年,实现牵头医院综合能力、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有序就医格局、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县域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并提出具体定量指标。
紧扣“管理一体、资源整合、服务协同、利益共享”核心要义,推进“六个强化”重点任务落实。强化政府主导方面,提出健全推进机制、优化建设布局、落实管理自主权、加强绩效考评4项内容。强化利益共享方面,强调完善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建立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完善公共卫生资金打包、完善结余留用与合理超支分担4项机制。强化一体贯通方面,确定完善内部决策机制、夯实人财物一体化管理、促进县乡村一体和城县联动、推进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下沉村卫生室、加强内部绩效考评等5项要求。强化能力提升方面,制定提升县级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县域资源共享等3项任务。强化服务协同方面,作出建立会诊转诊服务机制、创新“服务三合”机制、提升同质化管理水平、加强药品安全管理等4项部署。强化政策赋能方面,明确政府投入保障、优化编制和薪酬管理、加强医保政策协同等3项工作。
紧扣改革创新,借鉴推广省内外典型做法和有益经验。健全管理体制,推广金寨等地做法,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建设。完善包干机制,推广濉溪等地做法,实行医保基金包干与DRG/DIP支付双预算、门诊慢病“小包干”;探索将县域内城镇职工医保纳入总额预付管理。完善运行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班子管理,实行医共体内岗位统筹、人员合理流动,推广濉溪县县乡两级医师培训统筹资金经验做法,推进门诊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下沉村卫生室。加快资源整合,围绕“县域龙头、城乡纽带”功能定位,打造临床服务“五大中心”、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优化供给方式,推广濉溪等地做法,建立县乡两级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建立转诊“白名单”制度,构建完善“县域内协同服务、县域外预约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
紧扣“服务三合”,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强化医防融合,借鉴福建三明做法,探索“两师、两中心”健康与疾病管理、“三师一患”慢病管理模式;推进医养结合,依托乡镇卫生院为失能、半失能等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员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深化中西医结合,创新诊疗服务模式,中医医师融入治疗组,开展中西医协同的多学科诊疗。
紧扣监测评价,实行县域医共体分类管理。健全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县域医共体开展年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