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成了他们选择上海的理由|人才安家三年间③

编者按: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2021年《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三年来,青年人才在上海过得怎么样?人才公寓这个“新物种”到底香不香?人才安居政策未来有何新动向?

2024年终,东方网推出系列报道《人才安家三年间》,对话在沪青年、人才公寓运营方及市区两级政策制定者,全景呈现上海人才安居工作。

东方网记者 项颖知 陈丽娜 马鑫洋

今年3月,“95后”骑手小哥李博在杨浦滨江的建设者之家开心地领到了公寓钥匙:“实惠又舒适,让我更有扎根上海的动力!”约一个月后,在滨江沿岸另一侧的科学家社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世学、刘化鹍夫妇参观了一层房型随即考虑预订:“生活交流两不误,功能不输国外优质社区,非常吸引我们。”11月,上海“青年驿站”平台正式上线,面向应届毕业生开放短期免费住宿申请,助他们安心求职……

从科学家公寓、国际人才公寓,到青年驿站、乡村人才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近年来上海人才安居保障新动作、好消息不断,让越来越多不同类型来沪创新创业的人群实实在在体验到了获得感。

东方网记者从上海市人才工作局获悉,2021年《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出台并明确目标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筹措人才公寓21万套,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四五”筹集20万套人才安居租赁房源的任务。其间,上海累计发放了四批共4亿元市级人才租房补贴,覆盖1.8万人次。

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是市区联动、市场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围绕人才安居需求不断提升硬保障和软环境的用心和努力。

螺狮壳里做道场

在租房市场,位置优越往往意味着价格不菲。对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来说,如何拿出品质、地段、服务、租金都满足人才需求的保障性安居空间,是很长一段时间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难题。

今年9月,紧邻71路公交起点站、出门即是外滩“C位”的“和光寓”人才公寓正式揭牌,主打月租四五千元的一居小户型,成为中心城区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瓶颈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这幢公寓所在的中山东二路8弄3号早年前身是外滩的一座气象信号塔,后来曾是洋行堆栈的聚集地见证过近代商贸兴起。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打造起国际化酒店对外经营,至今外墙仍可见富有历史感的浮雕图案。近年,它作为存量商务楼归属于百联集团,受房屋性质制约其总体利用率不高。

商务楼改造而成的外滩人才公寓

为解决黄浦人才住房紧缺难题,在市、区人才工作部门协调推动下,中山东二路8弄3号2幢通过相关政策获得了保障性租赁住房认定。百联在过去一年按照住宅修缮工程要求对其进行了整体结构调整、消防改造和室内装修。一座既新潮又带有海派文化韵味、开窗可观外滩风景的人才公寓由此诞生。

负责公寓运营的张玉永领着记者参观了一番,每一套户型结构、家具定制都不尽相同,尽最大可能在历史建筑基础上巧妙规划充分利用空间。她介绍,百联旗下的逸刻、第一医药等业态也将成为公寓配套的一部分,发挥优势将更多的优质品牌资源纳入进来为住客打造便利舒适的生活圈。

在整个黄浦区,像外滩和光寓这样处于市中心地段、高品质、高颜值,拎包可入住的稀缺性集中供应项目已有15个,可谓“螺狮壳里做道场”。

黄浦区房管局透露,未来将继续拓宽房源筹措渠道,全力以赴为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解决住房安居问题,让人才公寓成为黄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总部经济主阵地的有力支点。

多措并举、不拘一格

如何让刚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年轻人,找到各种类型适合自己的房源,同时还能以相对实惠的价格住进来?为了帮助海内外来沪创新创业的人才安心度过最初的“适应期”,上海各区都推出了不少优惠或“限免”政策。

以长宁为例,区人才工作局介绍,目前符合条件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可以获得1-3个月的免费住宿,免费期满后还可以享受入住市区两级人才公寓、留学生公寓的专项支持等政策。如果是毕业于全球排名前100大学的来沪留学生,即使暂未在上海落实工作也可以申请,获得最长12个月、最高4.5万元的房租补贴。

长宁虹桥人才公寓“青年中心”里的功能厅

杨浦科学家社区

杨浦则推出了覆盖从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到紧缺急需人才、高层次人才,从一般企业、潜力企业到重点企业的“全类型”普惠政策包,让人才、企业都可以对应找到安居支持举措。除了科学家社区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杨浦还有为医疗一线工作者打造的“医护之家”、为在线新经济重点企业打造的“抖音之家”等,满足各类人才多元差异化需求。

不久前竣工的华为上海西岑单身公寓备受瞩目,这里将为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提供超6千套房源,它所在的青浦金泽镇亦已成为热土。记者了解到,青浦今年着力推出了“青峰”人才政策2.0版,其中升级了一系列补贴激励,以“真金白银”吸引年轻人。如对毕业三年内的优秀人才,新政给予最高5万元租房补贴;对青年优秀硕士博士,新政给予50万元购房补贴,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则将获得更高资助。值得一提的是,青浦还针对参与人才安居用房筹建和管理的市场主体,以及成功引荐人才的“伯乐”推出了高额补贴奖励,鼓励更多市场化力量共同参与。

今年8月在建中的华为上海西岑单身公寓(图源“绿色青浦”)

“住下”更要“留住”

近年来,各大城市“抢人大战”日趋激烈,人才住下来后能否真正留得住?社区对青年人的黏性是否持久?在浦东纳仕张江国际社区运营负责人武志超看来,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服务”“社群”“包容”是最能吸引人才留在上海的几个关键词。

纳仕——“NES”,取自英语单词nice(美好的)和nest(巢)的合成,同时蕴含招贤“纳士”之意。2017年,张江国际社区作为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纯租赁住房用地项目,分三期启动建设。2022年开始逐步建成并分批投入运营,以张江科学城的科创人才为核心住户,目前入住人数在4千多人。“得益于张江扎实的基础研究和科创产业基础,相对不易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我们近两年入住人才居住情况比较稳定,甚至比最初预计的还好。”

位于纳仕张江国际社区一期的服务型公寓一室户型

武志超介绍,从现有住户构成来看,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各约占三成,还有一成来自国家实验室、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可谓是整个张江科创生态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将社区打造成为科创人才的聚合地,像硅谷等全球闻名的创新聚集地一样,住在其中就是与改变世界的人为邻。”

有一件小事让武志超印象颇深:3·5学雷锋日,住户中一位来自市三甲医院的著名专家带着他的团队在社区开展肿瘤治疗相关义诊和咨询,原本主要面向周边中老年居民开放。没想到一位住在社区的张江生物医药企业青年研发人员特意赶回社区参加现场活动,他的研究方向正是肿瘤相关药物,想抓住这个机会跟诊疗一线大咖交流请教药物临床实验相关问题。武志超感慨,一个社区家门口的小活动也能随时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平台,同频的人会有更多智慧碰撞,“社群”二字的含金量还在提升。在他看来,强大的社群互动所孕育迸发出的无限创新可能,将成为国际人才社区未来的最大亮点。

这个亮点也恰体现出了人才公寓相较一般社区的不同之处。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开发服务处四级调研员孙艺卓告诉记者,人才公寓以“人才”为核心,这意味着从配套和服务上都更突出社交性、体验感的打造。比如需要有丰富优质的各类互动活动,有年轻人喜欢的自习空间、可以随时供大家切磋探讨的报告厅和交流室,还包括共享厨房、健身区域等等。“围绕人才多层次的需求把公共空间集合起来,打造品牌式的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可能性。”

孙艺卓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

三年来,按照《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各相关部门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政策落地,并超额完成了房源建设筹措任务。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上海目前已在紧锣密鼓筹措下一步升级版的人才安居保障支持政策。

“如果说1.0版本的目标是给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家,未来的2.0版将会从更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出发做文章,让人才切实感受到更佳环境,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孙艺卓透露,下一步上海将会以更细标准深化人才安居分类施策、以更广渠道加大人才房源筹建力度,通过“优补”“优购”“优租”等举措为人才提供精心、精细、精准的安居保障,同时建立市级统筹的人才安居房源信息共享库,并实现房源的“动态稳定、以房等人”。

【采访手记】

关注上海住房的人们一定能感受到,“人才公寓”这个“新品种”这几年迎来了成长期,从数量到品质都显著提升。随着一批又一批人才公寓接连推出,人才安居“菜单”越来越丰富,年轻人和顶尖人才选择上海、留在上海有了更安心的保障、更具象的理由。

怎样给海内外来沪人才创造最有吸引力的安居条件?推进这项工作的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各单位动足了脑筋,这股热诚和干劲在采访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也永远需要在实践中解答。

在全市人才安居工作收获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上海将从“精细”上再做文章。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大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