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居家照护 需要更多的选择
文/林宗宪
邱先生是个退休公务员,几年前因为脊椎问题动手术,但复元状况不佳,导致行动不便,生活也出现了障碍。家中申请了外籍看护来帮忙照顾,原以为可以减轻照顾负担,不过等人来了之后,才发现跟预期有不小的落差。
原来,一般外籍看护并没有受过照护训练,许多事情得从头学,像是邱先生因体型较为魁梧,上下床要帮忙他移位,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看护常常没做好而挨骂。此外,外籍看护原本因为语言问题,沟通已经不太顺畅了,加上邱先生有失智的情形,家人若不在旁边很容易出状况。
「优照护」是台湾第一个居家照护的预约平台,除了一般的照顾服务员,还有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协助居家的照护,平台的照护支持总监苏贞华就强调,许多人认为请了看护,照顾家人的事就可以解决了,但病患身心状况个个不同,常需要有更多专业照护上的协助。
苏贞华建议,像外籍看护来了之后,其实可以先找护理师、职能治疗师来家中,依照个别状况指导看护照顾病人。像失智症,需要适当的互动与刺激,如何对应才能减少不愉快的情形?或是,要做些什么活动与训练,来减缓恶化的状况?这些若有专业上的建议,对照护都有明显的帮助。
「优照护」平台上有案例显示: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周老太太,原本定期会到医院复健,但后来感染带状疱疹,一出门吹到风就疼痛异常,从此再也不去做复健。家人担心病况恶化,在平台上找了职能治疗师柯维乔到家里,不但帮助周老太太在家复健,也指导家人协助她自主训练,还为她设计一套动作来改善状况。
其次,很多人都忽略了家庭环境对病人的影响,尤其老人家容易因跌倒而发生憾事,「优照护」上的专业医护人员,包括护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都可以到家中评估与建议,帮助家庭改善设施,例如在浴室增添把手防止跌倒,采用适当的床垫以减少褥疮等等。
居家照护中,最常被忽略的是情绪、心理上的需要。苏贞华提到,一般的照护人员其实都有陪伴的功能,适当的互动与倾诉,可以稳定照顾对象的情绪,但是像面对失智或失去亲人的状况时,可能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员来帮忙,「优照护」上的艺术辅疗师就是新兴的照护模式。
「优照护」上的艺术辅疗师康思云,原本就有照护背景,经过进修并得到国际的辅疗师认证,帮助许多银发族找回自信与笑容,甚至改善了他们与家人的关系。她透过指导照顾对象一些简单的创作,不管是绘画或雕塑,把往日的美好回忆具体呈现出来,对走出丧亲之痛,或是轻度失智都有明显的改善。
苏贞华语重心长地说,「照顾」并不是什么都要帮对象弄得好好的,过度的协助反而会剥夺长辈恢复的可能。如果透过一些训练及器材,让长辈重新恢复自主(或部分自主),不但身体机能可得到改善,更因重拾自信,对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平台上的专业照护人员,也常到家中指导或训练长者使用辅具(辅助器具),这正是「照顾」上的积极意义。
像「优照护」这样的平台,提供多样化的照护选择,就是希望扩大或延伸更多的面向,并提升照护对象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只有「顾好」他们。许多人以为「平台」似乎只是个新潮的作法,但改变了「照顾」的内涵与方式,让大众找到更合适的服务,才是这个平台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