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抗议要「理」

文/洪宝山

最近一个艺人计程车司机的互殴事件占据了新闻版面,甚至有某家电视台整整半个小时都在谈论此一事件,不禁怀疑,没其他需要我们关注的新闻事件吗?

美国大选投票即将展开,对国际金融有何影响南韩朴槿惠总统闺密事件引发的效应,除了八卦型新闻之外,对南韩未来政治经济或甚至对台湾的影响会是什么?联准会(Fed)的利率决策又是如何?货币市场会有哪些变动?如果从恐慌指数(VIX)来看,这一周来已从13.09涨到18.56,涨幅达42%,是否意味着危机即将来临?这些重大议题所占版面与时间却远远不及两人互殴的社会事件。

我们的眼界在哪里,未来就会到那里。如果我们只看到岛内的社会事件,忽视世界周遭的改变,就会成为全球经济的边缘人。站在岛内看向世界,台湾才有机会

因为劳基法修法,少了七天国定假日,学生冲进立法院;因为菜价高,民众抗议政府要抓菜虫,也被抗议;因为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有人要抗议……现在的台湾好像什么都要抗议,其实仔细想想,这些问题都不是现在才发生的,只是浮上台面,加上网路媒体推波助澜,触动更多人关注。尤其网友隐身在荧幕后,任何的酸言酸语、煽动人心话语都更轻而易举说出口

看起来好像问题更多,但知道问题所在才能有解决之道。抗议只是一个表达方式,我反而认为社会有不同声音,而非过去的一言堂,是个好现象,只是在情绪之外需要更多的理性人民施政意见可以表达,政府更要做好沟通工作,让民众的疑虑可以获得答案,进一步有所解决,下情可以上达。但要走到这一步,民众需要更多的理智来解读时事,政府也需要智慧来处理问题,当然,媒体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举本文开场例子来说,若大家从媒体看到的就是这两造互相打来骂去,有何意义?又能学到什么?纯然视觉感官的满足吗?好像又不是,那么媒体为什么要不断播送?真能提高收视率吗?我也存疑。一旦阅听大众能力选择自己想看的,媒体能从收视率、销量受到教训,提供更优质的新闻内容,台湾民众的水平才会提升,而走向我常说的「善的循环」。

【详细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理财周刊》第845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财产权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