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涨价有理降价无理

文.洪宝山(理财周刊发行人)

立法院通过《劳动基准法》修正草案,有网友想起去年修法时,很多店家打着「一例一休」名义涨价,搞到万物皆涨,前行政院林全对这现象还说过,「涨价是必然结果」。

当时行政院还大动作宣示,将对业者趁机联合涨价严格查处,公平会并启动防制人为操纵物价小组,若发现有业者借机联合调高价格违反「公平交易法」而有明确事证,会加以严处。央行总裁淮南也曾出面喊话,指出台湾物价稳定,推估去年通膨率在1.26%到1.46%之间,通膨压力相当温和,并说「这是非常不错的物价水准」。

但有网友在PTT列出「一例一休涨价店家一览表」,整理出去年涨价的店家品项幅度,其中许多知名连锁店都上榜,包括八方云集、胡须张、85度C、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还有影城、诊所、客运、全台驾训班等等也都涨价,而394所私立幼儿园涨幅更是高达40%。此文一出,立即引发热烈回响

当时就有学者表示,「假设厂商都因同样的政策变动涨价,可以说是各自反映成本政府恐怕抓不到联合行为,法律上也不见得站得住脚。」但如果涨价是因为增加了加班费,而加班费是发给员工,「涨价」的钱是进到劳工口袋,那么,「该反映成本就让它合理反映吧」。但问题就是,身为劳工的消费者因为物价上涨多了生活支出,收入有增加吗?是否反被剥了两层皮?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当时趁着「一例一休」借口涨价的店家,现在修法拿掉一例一休后,要不要降回去?大家都知道,涨价之后是不可能回得去的,所以,到头来消费者反成为劳基法修法的冤大头

当然,涨价的理由不外乎就是成本增加,而成本增加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原物料房租,或人事成本,绝对不会只是「一例一休」。只是当时店家打着这旗号涨价,又不可能揭露真正的成本结构,难怪网友会酸:「现在修法拿掉一例一休后,要不要降回去?」

我非常同意彭总裁所说,温和的通膨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是在物价上涨的同时,薪资没有跟着成长,才是症结所在。总归来看,台湾最急迫要解决的还是低薪问题。经济困境千头万绪,总是要先找到一个出口,才能有解。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理财周刊》90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