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科技供应链频涨价 距离通膨还有多远

文/洪宝山

最近台湾民众可能要拿出世界地图温习一下国中地理课,了解一下那些平常很少上新闻的经济落后国家,例如缅甸伊朗,还要再翻翻英国殖民地历史,推敲推敲为何拜登一上任,缅甸就发生流血暴动,思考为何苏伊士运河碰巧遇上百年堵塞,三天后中国与伊朗就把谈了五年的中伊二十五年合作协议敲定,两天后拜登跟英国首相强森通话建议:「民主国家应有一套基础建设计划,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

美中两强实力差距缩小

整整晚了六年才察觉中国的一带一路潜在着巨大威胁,如今再加上新冠疫情的拖累,美中两强的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于是三月底拜登推出宣称一代人仅能看到的一次投资─二兆美元地基建方案,改善美国半导体晶片生物科技、能源方面的地位并保持竞争力,拜登宣称在他的任内绝不容许中国超越美国,言下之意,中国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台湾人要有警觉性,不可再沉溺于「小确幸」蜜糖陷阱,应该重新找回「赛德克巴莱」的血性,才有可能继续维持中华民国的存在,因为当今的中国,已经强大到敢跟美国对呛、搞对抗,严重威胁到二战之后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规则。

飞机还没问世之前,谁掌握海运,谁就掌握了全球贸易命脉。十九世纪英国海军横行七大洋时,全球海运七大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百令海峡、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大英帝国全盛时期控制了六个。

从这七大咽喉的地理位置来看,就不难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布局,就是复制东印度公司的以经济为手段,进而影响当地政府政策与军事布局,这招数跟英美如出一辙,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殖民地主义。近期越闹越血腥的缅甸紧邻中国的云南省,在二○一五年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计划里,云南担负着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任务,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中国国企赴海外投资 重点在跟当地政府打好关系

这样看好像没什么特别,关键就在于控制了缅甸,就可以突破亲美的印度对于孟加拉湾的封锁,进入印度洋,如此一来,中国就算受制于美国在太平洋的第一岛链封锁,还可以从缅甸运送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而且缅甸其实是稀土大国,缅甸占全球稀土产量的10.5%,跟澳洲差不多,美国也不过占12.4%,就因为这两样,所以民主阵营才会扶植翁山苏姬执政,企图封住中国西南的面海口。

这些年来很多中国国企赴海外投资,赚钱只是表面,跟当地政府打好关系才是正事,撒钱投资帮助大搞基础建设,借此打通中国到中亚与欧洲的交通网,或运送战略物资如天然气、石油,或成为外销的腹地,这招是不是很像当年台湾的工程队远赴沙乌地阿拉伯搞基础建设,换取进口石油。

另外,中国也学了美国在中东与南美的那套扶植反对派政权,牵制或取代当地执政政府,这波缅甸军变,中国就反对支持联合国的制裁,眼睁睁的看着二○一九年香港反送中+暴力升级版在缅甸重现,反将美国一军。

中伊25年合作协议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从一九七九年之后,美国一直制裁伊朗,扬言谁购买伊朗石油,就制裁谁,连印度这样的大国都遭到了威胁。如今,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直接绕过美元,那么,美国对伊朗的长期制裁,在本质上就没有了着力点。

川普在美中贸易战过程中,把手上可用的牌出尽,在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杀敌一千、自损七百」的现实情况下,除非动武,否则要KO式的压制中国也是不现实。

关键是,如果美国后续没有很强而有力的制衡,那么,有了中国的带头造反,过去因金融危机而吃闷亏的美元结算制度,势必会有更多的不满美元国家加入中国阵营,形成拉帮结派的对峙局面。

如此一来,就像全球温室效应,少了美中任何一方的支持,都成不了事,一旦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离开中国支持的美国,很多事都别想干成,其一手构建的国际秩序,也可能会被重塑。所以中伊二十五年合作协议,除了经济意义,更多的是政治意义。

疫情驱动消费者囤积物资 加剧市场库存短缺

拜登力主推动二兆美元的基建方案,目的是创造一千九百万个就业机会,在失业率(不计入无薪假)仍达6%的情况下,拜登的执政方向自然是拯救劳工市场为主,联准会的货币政策也支持这观点,但华尔街则聚焦在美国债务大增,美债殖利率上看2%,万物皆涨,通膨重临。距离消费者感受物价上涨的切身之痛还有多远呢?

在全球疫情爆发初期,基于未知的恐惧,分析机构大多持经济衰退的预测,制造商普遍采取减产策略。但这次的经济衰退来得又快又急,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消费者仍在继续支出,需求保持大体不变,甚至某些商品的需求更为强劲了,各国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财政刺激措施,并且鼓励消费,甚至是报复性消费。

这虽然是好事,但生产商显然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在丰田汽车提倡just in time的库存策略后,低库存几乎是所有厂商的共同经营方针,于是就在疫情驱动消费者囤积物资,供需因此进一步失衡,甚至一些制造商为了减少未来发货的不确定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囤积了大量库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库存短缺。

整个工业供应链都面临通膨压力

从家具、塑胶泡沫到汽车和机械零部件,全球供应链上生产和分销的所有成本几乎都在上涨。在美国,制造业巨头3M公司已指出其商品的运费持续攀升;在中国因为用于制作泡沫橡胶的化学品和金属价格不断走高,一些玩具批发商已经将价格提高了15%之多。

更为糟糕的是,物流问题加剧了商品的短缺风险。航运业面临缺柜缺船缺工、苏伊士运河堵塞,导致运费和成本持续飙升,供应链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商品交付的延迟时间创下了数十年之最,生产延误、供给中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最终,整个工业供应链都面临通膨压力。

到目前为止,这些价格的上涨多数都在生产和分销过程中被消化掉,这使得零售价格相对平稳。然而,随着厂商涨价反映生产成本,最终厂商将不得不开始将更多的成本转嫁给他们的客户,例如美国的厕纸已经涨价了!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理财周刊》1076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