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媒:欧盟对华加税是短视行为
参考消息网7月24日报道 奥地利《标准报》网站7月18日刊发题为《汽车业比环境保护还重要吗?》的文章,作者是丹尼尔·格罗斯。全文摘编如下:
气候变化似乎正在加速。不仅夏季越来越热,极端天气事件也越来越多。今年热带豪雨蹂躏欧洲,强飓风袭击加勒比海和美国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早。这都是典型例证。欧盟虽然早就自诩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驱,却似乎正将短视的考量置于扎实的经济逻辑之上。
欧盟已经表示愿意采取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即便这么做在政治上有困难。但在某些领域,欧盟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例如欧盟计划从2035年起禁售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车。这是大胆的一步,将通过迅速增加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来减少排放。但此举也极具争议,尤其是因为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比传统内燃机汽车高得多。
这并不是必然的: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售价只有欧盟目前在售电动汽车的一半。可欧盟非但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实惠电动汽车,反而最近要对其加征17.4%至38.1%的额外关税。
欧盟给出的理由是,生态转型“绝不能基于损害欧盟工业的不公平的进口”。但行动比言辞更能说明真实态度。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如此高的关税表明,欧盟委员会更在意的是保护就业岗位和汽车业的利润,而非应对气候变化。
鉴于气候变化正带来生死攸关的危险,各国竞相研发环保技术是值得期待的好事,所有国家都应该支持包括电动汽车业在内的环保产业。但如果每个国家都抵制借助环保补贴研发出的商品,那么这种支持的好处——技术加速发展和价格下降——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失。
支持征收保护性关税的标准论点是,新产业需要一段时间来发展并达成规模效应,然后才能去面对不受限制的全球竞争。然而,将这个论点用在已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汽车业上,是不太合理的。
此外,针对所有进口产品的一般性关税与仅针对特定国家产品的歧视性关税大有不同。后者的问题在于会导致贸易流转移:从被针对的国家进口的产品的竞争力会下降,与此同时,从第三国的进口会增加。
如果欧洲消费者因关税而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中国电动汽车,那么这笔钱会留在欧洲并实际流入欧盟的钱箱。如果欧洲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欧洲电动汽车,那么钱的流向不变,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制造商才能得益于利润增加。但如果欧洲消费者从第三国购买更多电动汽车,那么他们的钱就流向了国外。因此,本质上具有歧视性的关税会带来高昂的经济成本。
既然欧盟和中国都宣布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那么双方就应该力争就电动汽车达成类似的协议。(编译/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