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罗素论现代中国
(图/维基百科)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A. W. Russell 1872-1970)是20世纪的伟大思想家,是信奉社会主义的信徒,也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百年之前的192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之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的书,讨论中国这个国家如何才能从两千多年来的「中华帝国」─一个具有「天下观念」的文明古国,蜕变为一个「现代中国」─一个以1648年欧洲西伐利亚和平条约为基础所建立的所谓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罗素是1920年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年,讲授哲学与心理学。据他自己在书中透露,当时正是1919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学界高喊「民主、科学」救中国之后的一年,学生在课堂上问他的不是本科的问题,反而是要他说:「如何振兴中国」(How to fix China?)。这本《中国之问题》的书就是他当年所看到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对建设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中国的看法。
当罗素在北大任教时,中国还是遭到列强侵凌的「次殖民地」:有外国驻军、有外国军舰的内河航行权、有租界、有领事裁判权,甚至没有关税自主权,真是「国不成国」。腐败的满清王朝虽已被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所推翻,但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北方的张作霖与南方的吴佩孚分别勾搭日本与英国。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也有北京的「北洋政府」与广州的「革命政府」,四分五裂,相互倾轧,没有一个能统合整个中国的「中央政府」。当时的北洋政府企图试行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1919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固然唤醒了沉睡的中国,要救国,就要发展「科学」,追求进步,但「民主」有各式各样的宪政制度,有美国的「总统制」、 有英国君主立宪的「议会制」,也有其他形形式式的代议制度,北洋政府在袁世凯复辟称帝失败后,似乎都试验过了,还是没有办法把亿万散漫的中国人凝结起来,成为一个像欧美国家那样现代化的国家。
罗素在中国讲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以他锐利的目光看到阻碍中国进步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中国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来。
罗素认为中国人口之众多,资源之丰富,如果找对了方向来发展,可以成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强国,他的建议是:
第一、民族要独立:中国必须解脱列强「次殖民地」的桎梏,国内56个民族也要团结起来成为独立自主的中华民族。
第二、政府有效率:中国必须要结束军阀割据的状态,建立一个强有力而有效率的「中央政府」,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农民的生活。
第三、工业要自主:中国当年北方的张作霖与南方的吴佩孚分别与日本、英国勾结,将中国的资源作为利益交换,致民族工业无法建立。只有发展自主的工业, 中国才能有发展、有进步。
第四、教育要普及:清末民初国家动乱,内忧外患,民众一盘散沙,政府有心无力投资教育,扫除文盲,更妄论培育有国家民族观念的「爱国教育」。
回顾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的发展轨迹,从中国国民党到中国共产党,似不脱罗素为我们指出的方向。难怪有人会问,1920~1921年毛泽东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当年是否曾旁听罗素的课?否则,今天中共主导的中国发展道路,怎能如此契合罗素为中国前途所指出的努力方向?(作者为退休大使、全球和平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