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者談產能過剩 根源是需求不足經濟失衡

「产能过剩」是当前看待中国经济的热门议题。新华社

「产能过剩」是当前看待中国经济的热门议题,北大国发院院长黄益平认为,中国常态性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根本原因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失衡,即投资多、消费少。

2023年底举行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产能过剩。2023年12月,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曾提及,「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

由于美欧等国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冲击其他国家的生产,当前中国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小心翼翼。经济观察报2日就称,中国政策语境下出现的「产能过剩」与美国财政部部长叶伦(Janet Yellen)提出的「产能过剩」内涵并不相同。

报导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谈中国的产能过剩议题。他表示,最近美国一些官员称中国产能过剩,似乎更多是从中国大量出口对其他国家的行业生产与就业造成一些影响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产能过剩」。

他说,这一轮关于「产能过剩」的讨论确实比较复杂,既涉及传统行业如钢铁、氧化铝、造船等,也涉及新兴行业如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等。

黄益平说,过去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传统产业,现在开始出现在一些新兴产业。过去产能过剩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现在可能更多集中在民营企业。这可能说明造成这一轮产能过剩问题的机制与之前有差别。

此外,以前产能过剩主要是由政府推动投资形成,相关产业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现在出现的新一轮产能过剩,虽然也有政府推动,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很多旧产业因无法持续发展急需寻找新方向。一旦出现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全国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资源都会向这些行业集中,在短期内形成产能暴涨。

他认为,中国常态性地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根本原因是投资多、消费少。当前中国总消费占GDP的比例为57%,比全球平均水准低2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

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几乎一直存在产能过剩,只不过早些年透过出口消化了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但现在这样做变得很困难,地缘政治矛盾促使中国出口品的接受度显著降低,此外,中国从小国经济跃升为大国经济,「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贸易伙伴对中国进出口的反应也就更大。

黄益平说,中国在2016年自上而下推动「去产能」,虽然政策举措达到了一些效果,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被去掉的大多是民营企业的产能,而不是国有企业的产能。

他认为,化解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还是需要下功夫降低宏观经济失衡矛盾;其次把产业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创新链的前端,不要过多支持产能复制;第三是约束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一窝蜂地支持所谓的新兴产业;最后是强化市场纪律,「既然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市场会帮助他们出清相当大部分的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