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专家谈产能过剩:“卷”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 | 最前线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卷’这个词现在用得很多,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其实就是竞争。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叫作短缺经济,有了市场经济以后,它总伴随一定程度的过剩,这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这样说。

6月20日,在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举办的“能源中国—— 统筹转型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下的产业动能焕新”主题活动中,十位业内专家从各自研究的领域提出见解。

从宏观角度看,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达到15.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与此同时,“新三样”,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这在三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刘世锦表示,过去很多人认为减碳和增长是相互掣肘的,但现在大家的观念已经开始向相互促进、共赢转变。

他也提到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新能源供给不稳定、消纳和外送受限、分布式上网难、隔墙售电难,以及当前讨论热度较高的市场内卷、价格下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话题。

对于新能源的稳定供给问题,刘世锦谈到目前的两种主要技术路径:第一,加大煤电的供给,甚至是增加煤电的投资。但从碳中和中长期目标看,煤电是要逐步退出的,需要重视煤电投资的金融风险;第二,发展储能以及数字技术。特别需要重视新能源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的重新开发、重新更新,这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今年以来,“产能过剩”话题一度引发热议。

但若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多等同于“产能过剩”,实则有悖于常理,且与客观事实不符。从比重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数量占产量的比重为12.5%,明显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也在6月22日对外表示:“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常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与欧盟高举的‘绿色发展大旗’不一致,保护主义只会拖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在刘世锦看来,过去的计划经济等同于短缺经济,如果短缺普遍存在,竞争也就不复存在,一定是适度过剩才会导致竞争和优胜劣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如果把“卷”理解为市场竞争的话,这种“卷”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他表示,和所有产业一样,新能源产业起初也有大量企业进入,接着展开“淘汰赛”,随后优势企业凭借良好的竞争力脱颖而出,市场份额开始集中。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过程,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必经的程序,但需要避免政府的不当行政干预,以及某些不正当竞争。

刘世锦提到,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做好这三点:第一是坚持“双碳”目标,稳定绿色转型和长期发展的预期。第二是适时推出各级政府减碳量化指标,普遍推广碳账户和碳核算,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第三是收集并及时发布信息,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扭曲要素价格的“筑底”竞争,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