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论 专家: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犹豫

热门话题

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4月28日对近期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新能源提出的「产能过剩论」进行驳斥。他认为,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的争论,背后本质其实是全球化的争论,也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犹豫,更指出美国缺乏包含能在全球推广且不断前进的新兴产业、难以在全球化过程中协调国内各族群利益等关键,因而导致对全球化的退缩。

中新社引述李稻葵指出,中国新能源的产能是在全球化环境下投资建设的,其想法是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要到世界其他国家销售。但是现在有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产能过剩,实则是拿中国市场的销售量来衡量生产能力,「所以,产能过剩问题的争论,本质是全球化的争论」。

李稻葵表示,中国仍想推动全球化,但一些西方国家犹豫了。具体原因上,他分析认为,愿意推动全球化的经济体大多有3个特点。第一是拥有能在全球推广且不断前进的新兴产业。这些经济体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扩大市场需求,把企业做起来。就这一点上,中国市场正在崛起,而西方有点犹豫。

第二是本身必须国内市场规模足够大,在这条件上中国自身的市场规模很大,且以身作则,率先开放市场。但如今西方尤其是美国市场的规模,在全球范围来看不如以前。回顾二战结束时,美国占全球GDP比重超过40%,而如今只占约25%。

第三是要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协调本国各族群的利益。以美国为例,如果美国继续推动全球化,美国国内的汽车行业会因竞争力不足受到一定冲击,但矽谷、华尔街则将受益。如何把受益行业的部分利益,通过税收等政策转移给受损行业也是一个问题。

李稻葵认为,从这三方面来看,美国经济都远不如二战结束时有活力,这就是面对全球化,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退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