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积极探索学区、集团各校间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和长链条培养、建立完善高中学位资源的动态调整机制……8月1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官网获悉,《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提出了落实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等八大行动,明确到2027年,要基本建立适应首都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并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

新增小区配套园原则上建成公办园

北京将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稳定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增加公办学位供给,落实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新增小区配套园原则上建成公办园,鼓励存量小区配套民办园协议到期后转为公办园。有序推动社区办园点转型提升,稳妥消除幼儿园“大班额”。

针对公办幼儿园收费,《方案》明确表示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但各区教育部门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不低于市级基准定额标准,目前高于市级基准定额标准的区不得下调。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推动幼儿园与家庭、小学深度衔接,提高入园、入学准备和适应的有效性,严禁提前教授小学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北京将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改扩建教学楼、建设新校区、倾斜调配教师编制、完善区管校聘教师使用机制等方式,在不产生大班额情况下,统筹实现适应学龄人口波动变化的学位供给。根据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按照3至5年一周期制定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通过高起点举办新建学校、优化提升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等方式,加快办好一批条件优、质量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

针对集团化办学,《方案》明确要完善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管理及运行机制,促进先进理念的辐射引领,打破学校界限,推动学区内、集团内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动,促进每所成员校高质量而有特色的发展,加快推进学区内、集团内学校率先实现优质均衡。创新学生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学区、集团各校间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和长链条培养,实现对学生的发展支持由单体学校向学区、集团供给转变。

建立完善高中学位资源的动态调整机制

北京还将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依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建立完善高中学位资源的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积极新建和改扩建优质普通高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跨区域间协同合作,支持核心区优质普通高中到平原地区新城和生态涵养区办学,通过寄宿制等方式招收中心城区学生就学。

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上,北京将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高中学校。开展普通高中教育集团课程创新实验,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统筹高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支持普通高中课程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特殊教育学校将不断提质。北京将规划实施新一轮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达标工程,各区通过改扩建、开设新校区、学段贯通、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服务。依托北京市盲人学校建设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北京市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推动建设国家级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遴选融合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

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针对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明确表示,要加强对幼儿园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建设幼儿入园“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完善信息采集、报名和录取工作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探索实施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

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以学定考,提升命题质量,建立与高中阶段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分配方式,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北京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重点围绕基础学科,构建“宽门槛、多通道、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行政主导,升级建设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统筹中小学校、校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市区校三级联动,大中小学一体贯通,建立培养基地,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服务。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