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师批课纲「无廉耻」 资深国文教师反指:顾炎武思想封建

▲北一女国文教师区桂芝的「无耻课纲」话题持续延烧。(图/翻摄国教院网站)

记者杨惠琪/台北报导

北一女教师区桂芝批评教育部108课纲将顾炎武的「廉耻」删除,学生就不必再知道为什么「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痛批是「无耻课纲」,连日引发热议。但一名资深高中国文教师却持不同看法,认为该篇文章重点是「耻」的词性,而非思想,而且顾炎武的思想封建,只适合当反思教材。此论点在该校国文教师群组中流传,引发讨论。

区桂芝的「无耻课纲」论点持续延烧,台北市知名私校国文教师群组中也热烈讨论,一名资深国文教师就撰文表示,「廉耻」这篇课文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在「文法」,因为整篇有一大堆的「耻」,词性、字义变化很多,也有很多引用,可以教学生一些典故,但不一定非这篇文章不可,还说顾炎武的思想封建,很多国文教师都是用来做思辨的教材,反思课文中哪些地方有问题。

该名资深国文教师指出,国语文应教会学生思辨,而非置入思想,这门课是语文教育,不是伦理课,因此,课堂上教的文章,主要还是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各种语法、字词句的意思,而要达成这些目的,并不是非读哪些文章不可,老师也可自编教材,并不须受限于课纲所选的文章。

该名资深国文教师还说,从课纲的基本理念看来,在中学课程里,国语文应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帮助学生具备学习其他领域新知的能力,这意谓着国语文必须扮演好「工具」的角色,所以选文原则是让学生认识各种文体、各种思想类型的论述为主,并非作为「文化本体的完整传授」为目的。

新北市某国小陈姓教师也认为,「廉耻」一文有高达6成都是抄袭古人观点,文法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他还为了「课纲廉耻争议」出了「中华民国古典国文道德教育大会考」考题,其中一题就考:「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请问句中四个『耻』字的词性为何?」,答案是3个名词1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