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洞海域「62种海洋生物现踪」 113年首度纪录到青斑阿南鱼

▲113年首度纪录到青斑阿南鱼。(图/新北市动保处提供)

记者林韦辰/综合报导

新北市政府动保处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合作,进行蝙蝠洞海域水下生态调查,两年来共纪录到62种海洋生物,包括珊瑚礁指标鱼种,如隆头鱼科、刺尾科、鮨科等,甚至目击到保育类物种绿蠵龟。新北市政府动保处表示,希望透过影像展示蝙蝠洞周边的生态样貌,唤起民众对海洋资源珍贵性的认识,并携手维护这片海洋资源。

▲尾斑光鳃雀鲷多次被纪录到,是稳定的族群。

动保处自112年起,开始委托国立台湾海洋大学进行蝙蝠洞沿岸水域的生态调查,采用水下定点和潜水员穿越线纪录方式,调查范围包含昭明宫、深澳渔港、紫菜坪和鼻头角等四个样区。透过潜水员拍摄持续追踪,搜集鱼种季节分布数据以及观测鱼种数量消长变化。

▲113年首度纪录到中线鹦天竺鲷。

新北市沿海地形多变,如深澳湾的细白沙岸、象鼻岩和鼻头角附近蜿蜒的岩岸,以及紫菜坪特殊的海阶地形,这些丰富的地形特征为多样的海洋生态提供了栖息环境。生态纪录团队记录水下鱼种生态,两年来共记录62种海洋生物。

▲明星物种裸胸鯙。

动保处表示,四处监测站今年调查时仍记录到许多新物种,如中线鹦天竺鲷、黄尾金梭鱼、三叶唇鱼和青斑阿南鱼等,未来生态监测仍有持续调查和记录必要。

▲霓虹雀鲷为优势鱼种。

新北市政府动保处表示,持续观测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的长期趋势,揭示物种与环境间的关系,为未来的保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透过建立蝙蝠洞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指标,持续观察此区生态的变化趋势,并透过纪录指标性鱼种评估珊瑚礁的健康状况。瑞芳沿岸地形多样,海洋资源丰富,将继续追踪该区域的鱼种生态,持续监测生态状况,并透过成果展示让民众了解这片海域的生态样貌,唤起共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尾斑光鳃雀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