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直接攻击平民! 纽时:以巴冲突不能忘却战时法与人道

以巴冲突为全球蒙上新阴影。(资料照/路透社)

巴勒斯坦武装团体哈玛斯与以色列再爆冲突,人道问题随之浮现。纽约时报从国际法角度分析,指出两项原则,一是战争的原因和手段分属不同问题,二是平民须获保护。

哈玛斯(Hamas)本月7日大规模突袭以色列,以方随后猛烈反击加萨走廊(Gaza Strip)。哈玛斯的暴行及以色列报复性轰炸及彻底封锁加萨走廊带来的死伤还在攀升。纽时认为,看待以巴冲突再起仍应以国际法为依归。

● 冲突原因和战争行为 一码归一码

近年任何人都可以在社群媒体上看到把冲突本身的正当性与交战手段混为一谈的情况。有些人认为,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不对在先,哈玛斯才会杀害以色列平民;也有人认为,以色列面对攻击理应自卫,因此对巴勒斯坦平民因空袭死伤惨重不置一词。

把原因和行为分成两件事处理,是清楚聚焦于战争复杂性和政治问题的一种方法,同时不忘冲突各方共同的人性。

纽时直言,首先是战争的「原因」和「手段」分属不同法律问题,战争主张的正义与否,不会改变相关各方战时仍须按人道规范行事的义务;其次是平民有权获得保护,不能直接攻击平民,也不能在追求合理军事目标时过度伤害平民,即便对手违反义务,己方也不能违背。这两项原则必须坚持。

● 诉诸战争权、战时法

战争法的起源可回溯到好几个世纪之前,但其现代架构来自对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的反思。

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Kellogg-Briand Pact,亦称凯洛格-布里安公约)宣告大多数形式的战争属非法。之后一大里程碑是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文禁止侵略战争,以及1949年和1977年的日内瓦公约。此外还有最终在2002年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ICC)。

有关一国何时可动武的规范称为「诉诸战争权」(jus ad bellum)。耶鲁法学院(Yale Law School)教授海瑟威(Oona Hathaway)说,现在这项规定非常严格,除自卫以外,基本上禁止各国兵戎相向。

此外,海瑟威说无论有否合理依据动武,冲突各方仍应遵守规范战争行为本身的人道法规,也就是「战时法」(jus in bello)。

「战时法」限制冲突各方的作战方法与手段,包含保护在武装冲突中未实际参与敌对行为者,如放下武器的武装人员、因伤病、被俘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战斗力的人员及平民。核心原则是不能基于军事目的攻击平民或基于军事意图过度伤害平民。无论对手是否违反人道规范,这项原则都不会变。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Columbia Law School)教授哈基米(Monica Hakimi)说:「传统上,国际法将两者分开,以保护战火下的人民,无论最初动用武力的理由为何…他们希望确保双方在战争中获得同等保障,让战争尽可能符合人道。」

● 双方平民死伤重 以巴杀红眼却都称遵守国际法

以色列政府表示,哈玛斯已杀害逾1200名以色列人,其中有222名军人,其他平民死难者包括婴幼、老弱及参加音乐节的年轻人,另有约150名人质遭挟持。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图克(Volker Turk)10日透过声明说,国际法禁止挟持人质,呼吁巴勒斯坦武装团体立即无条件放人。

哈玛斯负责政令的高层马佐克(Moussa Abu Marzouk)10日接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访问时则说,哈玛斯「遵守所有国际法和道德规范」。

图克在同份声明中也严正关切以色列全面围困加萨走廊的行动,包括断电、断粮、断水及燃料。他说「国际人道法禁止剥夺平民生存基本所需、危及人命的围困措施」。

不过以色列总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外交政策顾问法克(Ophir Falk)告诉纽时:「以色列的行动完全符合国际法,一向如此。」

以色列近日不断猛轰加萨,军方发言人说,这波对抗哈玛斯的行动会比过去「规模更大、更严厉」。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哈基米指出,按照国际法,如果不成比例地伤及平民,即使是攻击合理军事目标也属非法。

根据加萨地区卫生部今天的声明,自本月7日以来,已有1354人因空袭而死、6049人受伤。卫生部昨天提到,伤者约6成是妇孺。有些攻击是冲着医院、学校而去,以色列声称哈玛斯成员藏身这些地方。

哈基米说:「由于对军事目标的价值存在不同意见,因此一项行动是否符合比例原则,也会出现分歧。」但她强调一切都有底线,举例来说,不能以平民死亡可加速终结冲突为由,就大规模杀伤平民。(译者:曾依璇/核稿:陈亦伟)1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