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萍》一笔文字的初心:三毛还能存在的意义
蔡诗萍》一笔文字的初心:三毛还能存在的意义。(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爱传媒蔡诗萍专栏】访问三毛的侄女,陈天慈,她写了一本《我的姑姑三毛》。为了纪念三毛过世三十年。
时间飞快,对活着的我们,一年就那么一年的过去了,许多人,挥手毕业于人生舞台;很快的,他们留下的空位,后继有人的填补。但,三毛的位置呢!?
三毛骤逝那一天,我还有印象。媒体报导的篇幅不小,毕竟是一位非常特殊风格的人,与一位畅销的作家。
也没想到,便三十年过去了。而我,访问的,是她的姪女,她带来签了名的《我的姑姑三毛》,以及,一本也签了名的,三毛过世三十周年纪念版《撒哈拉岁月》。
璨树台风过境的周休二日。我很认真的,读了《撒哈拉岁月》。我也记不得,到底昔日读过这本书吗?有好几篇,我读着,总感觉眼熟,应该读过;但也有些,完全没印象。
我猜想,我应该是在昔日的报章杂志上,读过一些,但完整的一本书,或许是没读过的。这样推测,不是没理由的。三毛那些撒哈拉系列当红的时刻,我正在高中到大学的阶段。
虽然是文青,不过关注的,是现代主义,是乡土文学,是党外运动,是白先勇,是李敖,是王文兴,是陈映真,是黄春明⋯⋯三毛那种远渡撒哈拉的潇洒,讲故事风格的散文,还不是我的文青阅读范围之内,我没有读很多,合情合理。于今回想,是我的损失。
但我在研究所阶段,身兼杂志编辑,又写了些文章论述,在台北文化圈里,渐渐结交了不少记者作家编辑出版人,而三毛也因为夫婿荷西的过世,回到了台湾,所以我记得我是见过她好几次面的。
静静地,优雅的,话不太多,仍是我一贯从她的媒体照片上所感觉到的形象。
她生前,我必须承认,我对她了解,认识,阅读,都是很浅很浅的。我再次对她稍有接触,乃因张爱玲。
多年后,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推出数位复刻版,片商邀请我去看了,电影是很不错的,我就是觉得男女主角太好看,让片子稍稍显得不够真实,张爱玲很有风格,但演她的林青霞太美;胡兰成的确有才,然则饰演他的秦汉太帅。
不过,剧本是下过功夫的。虽然我后来要写张爱玲,在阅读资料中,知悉了张爱玲本人,对剧本颇有意见。可是无损于三毛的实力。《滚滚红尘》是三毛唯一的剧本,竟也是她在世最后一本著作。
我不是很有把握,三毛在研究张爱玲时,投射了多少自己的心影,不过,三毛的某一种内在的孤僻,或心灵洁癖,或许是她可以切入张爱玲的触角吧!我在三十年后,风雨中,读《撒哈拉岁月》,对自己忽略过三毛,感觉愧疚了。
她绝对是一位可以再细细挖掘的「台湾奇女子」,在她成长的台湾年代,她就不是一个「愿意被时代形塑」的女子,不管是受教育的过程,或追求所谓的成功典范,她若无法「突围」,远赴欧洲西班牙,最后到了撒哈拉沙漠,她便注定是一个鲁蛇,在台湾。
但三毛之所以是三毛,她「勇敢的出走了」,在尚称保守的七零年代,她远赴欧洲,去了并不主流的西班牙,在还未开放出国观光的威权体制年代,她去了西属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