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敬骅进Gay Bar「感受同志热情」超开心 激瘦65公斤拍《刻在》

▲接连2部片都是诠释台湾近代史角色,连曾敬骅都想知道自己有哪些特质符合编导对于「古人」的想像。(图/镜周刊

图文/镜周刊

去年《返校》在媒体试片后,王净哭到泣不成声、几乎没办法讲话,但是她身边的曾敬骅就冷静多了。今年《刻在你心底名字》试片后,陈昊森也哭到不能控制,但身边的曾敬骅仍旧异常冷静,还会帮忙递面纸。就一个演员来说,看着自己在大银幕上的表现还能神色自若,如果不是刚刚睡着,就一定极度抽离。

当然曾敬骅完全否认这两种可能,也说自己不是个「冷静」「冷血」的人,也是会看戏看到哭的,「都要等到回家,才会有感觉、开始慢慢整理,速度没那么快。」而且也是会一哭就停不下来,「我哭超级久!」例如《返校》那场跟学姐道别的戏,半夜12点开拍,却能哭到早上5点,这真的不是哭功一流,而是职业伤害。

曾敬骅说自己就是典型的,比较慢熟、比较被动的人。就像是演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挑战同志角色,试镜时候让导演柳广辉也无法确定,「跟导演讲话,问我一个问题都要想很久。」直到录完试镜带,才觉得似乎有机会可以挑战一下。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为了揣摩角色,到同志酒吧跟人交际的时候,「其实跟一般酒吧比起来的话,同志酒吧当然还是会有一点点不一样。不一样的是,在他们那边的朋友非常的热情。你走进去之后,很快就可以把话题打开。他们是很直接的在问你一些事情,或者跟你交流。我就是比较不会主动跟人家聊些什么、或丢出话题,但如果是面对到这样的朋友,我会非常开心。」

也许是个性上的被动、慢熟,让曾敬骅接连在《返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都饰演台湾近代史的人物,从白色恐怖时期演到解严后的台湾,但他分明才只有23岁!到底他自认有什么样的特质,可以一直演「古人」,又没有违和感?「《返校》的导演徐汉强说,因为我有一个很单纯的特质,然后是那时候常见、但现在比较少有。我觉得可能跟家庭背景有关系,因为我家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住在宜兰乡下,就标准的乡下小孩。」但是讲完了这些,曾敬骅又说:「我觉得让我自己讲有点尴尬。」唉呀,这真的是「古人」的性格没错!

不过曾敬骅说,可以诠释这些近代史上角色,应该跟体重有关,「拍《返校》的时候非常瘦,那时候62公斤,对我来讲是非常瘦,可以说快要过瘦了。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满瘦的,约65左右,现在69公斤。只是那时候是真的很瘦,我觉得满符合那个年代学生该有的样子。其实那年代有很多学生就是瘦瘦、干干、扁扁。」

反而大家觉得演「古人」,应该要戒掉很多现代人小动作,例如一些夹杂中英文的讲话方式,或者避免使用现代的词汇,曾敬骅都觉得不难,「年代感的部分,我觉得还好。因为去问爸爸妈妈,或去问阿公阿嬷都知道背景的确是那样,从历史上面看到的也是,所以我觉得年代感部分不会觉得有哪里不合理。」反而是诠释70年代同志角色的情感,难以揣摩。

「因为在那个年代,其实有很多人家说的『深柜』,就是埋藏比较深。一直到长大之后,才开始认同自己,接受自己,敢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给人家看。所以在当时有很多人虽然喜欢男生,但是却不敢跟家里说,不敢跟家人、朋友说,甚至已经结婚生小孩了,都已经到了40、50岁,才敢跟身边的人说这件事情。」

可是身为演员,演出每一场戏的时候,都要思考「到底现在对谁谁谁有感情?」「我真的喜欢她(他)吗?」曾敬骅说最难的部分,就是要演出这种摸不透的特色,「『我现在喜欢的到底是谁?』其实一直到拍完之后,我才搞懂,才慢慢地找到答案。他在学生时期的时候,其实一直在摸索,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男生,或者是对女生兴趣。」

要演出这些以过去台湾社会为背景的电影,大家会想知道曾敬骅都怎么准备。除了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者当年相关的电影收看,他觉得帮助最大的,就是跟真正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聊天。「《返校》那时候有去找一个老杯杯,就是那个年代的受难者找他聊天。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同志咨询热线有一大群同志朋友、彼此分享一些心得。」

这些可能在大多数人心中,觉得没有重提往事的价值,在曾敬骅的眼中,都成了他在大银幕上完成演出的动力,「因为那些一路走来很辛苦的人,我自己听完之后,是还满有感触。觉得为什么在那个年代的他们会过得如此辛苦?如果他们年轻的时候跟我们一样的话,很自在做自己,今天一定可以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

巧合的是,不管是《返校》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电影的结尾都是在历经20、30年后,剧中人已经有了年纪,而且都是另找演员饰演角色老了的样子。他自己会不会好奇,真的过了10、20年,或者老了以后,看起来会是怎么样?「其实我自己也很难想像,觉得可能会跟我阿公像而已吧。」说得对,人家还是不满70公斤的23岁超级小鲜肉,现在就要人家想像老的样子未免也太严苛了。

曾敬骅今年从大学毕业,成为社会新鲜人,「刚毕业的时候有点空虚,因为学生时期真的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已经做了一个结束。」因为上学时每天都有朋友在身边,「一起上课、来学新的知识、跟你一起出去玩,最后你们做什么事情都一起。」但是毕业后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开始有些情绪,要自己试着独处消化掉。整天工作结束之后,回到你的生活,也需要学习、怎么让自己调整好,没有一群朋友在旁边陪着你。」

听起来就好可怜喔。

更多镜周刊报导【镜大咖】我之外的我 瘦子E.SO【镜大咖】唱出部落 阿爆【镜大咖】走远路的人 吴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