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自我 无畏书写──赖钰婷写《亲爱与星散》回望生命旅程

散文作家赖钰婷,经历了父母的老病,为人母的喜悦与疲惫,长年在教学第一线面对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亲爱与星散》是她从回望启程的勇气之书。(郭吉铨摄)

(有鹿文化提供)

多年后回到荒置的,父母已不在人世的屋宅,满屋子的物件在眼前,而赖钰婷想起的,却是孩提时那件中国风的大红缎面棉袄,那件曾经过完新年好一阵子,还是天天想穿的最爱!「再怎么钟爱的事物,就像亲缘终究会零散。」能做的,唯有记忆。

当了母亲 懂了母亲

2004年以〈来去蚵乡〉获时报文学乡镇书写奖,2021年以《彼岸花》入选「21世纪上升星座:1970后台湾作家作品评选」的散文作家赖钰婷,在经历了父母的老病,为人母的喜悦与疲惫,长年在教学第一线面对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亲爱与星散》是她从回望启程的勇气之书。

「当了妈妈,每晚陪孩子睡的时光里,总是被要求说故事,自然而然的,从一些小事慢慢地说起自己的小时候。」在20多岁的年纪面对父母相继过世,在怀孕、生子的阶段,总是想着「如果爸妈还在,是不是能成为自己生活、情感的支柱?」在自己成为母亲后,也总是在亲子的互动中念想起幼时自己与父母的相处。

「小时候没有削铅笔机也没自动铅笔,妈妈每天忙完工作下班回家,会拿着小刀片帮我把铅笔盒里的一枝枝铅笔都削尖。」有一回妈妈忘了把铅笔盒放回书包,赖钰婷还为此发了好一顿脾气。「虽然都是些小事,平常生活里也不会想起,」但借着和孩子的故事时间,赖钰婷开启了自己的回望,也在过程中感触:身分改变了,如今回头看父母的爱,也慢慢懂了。

把握当下 表达内心

曾在第一本散文集《彼岸花》中触及父亲之逝,10多年后赖钰婷书写〈回望彼岸花〉、〈思念与永恒的旅途〉再次触碰心中作痛的印记。「面对着医生问要不要急救?该换上寿衣?」她回忆20多岁的年纪,在替加护病房中的父亲最后一次换衣服时,父亲胸前还有急救留下的电击伤,冲击和震撼的包括她对于「期限」的重新认知。

相较于父亲长期处于病榻,赖钰婷的母亲在父亲临终前,也发现了自己已是癌末,担心女儿们要面临家族的产权纷争,早早主动找女孩们谈身后事。相较于自己与父母辈不把爱挂在嘴边的传统相处模式,赖钰婷的双胞胎儿子则是会童稚地撒娇:「妈妈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

孩子为赖钰婷带来不同的触动,她也庆幸自己曾在生日时,买了蛋糕和母亲一起庆祝,名义上是庆生,实际上则是好好地向妈妈说「谢谢!」而她的母亲也在一起吃完蛋糕的两周后过世。回头看这些亲缘,赖钰婷特别感触:「明白很多时候应把握当下,勇敢表达内心的想法。」

「散文书写最困难的部分,是面对自己。」对赖钰婷而言,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亲人面前,也未必触及的深刻内在,要不计目光地揭露出来,「敢不敢?要不要?值不值得?」是身为创作者必然面对的,而她选择勇敢直面内心,「是自我完成,是生命历程的备忘」。

无畏地书写、拆解自我,赖钰婷说:「书写最大的意义,应该指向自己。为了遗忘或备忘。」她也相信,写下的文字,冥冥中会牵引出思索的力量,「纵有迟疑,而能鼓舞自己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