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台积电狂招00后;为什么是低空经济率先引爆市场?
文| 夏雪、赵晗等
设计| 星船知造
正文共计:9429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春招进行时,应届生最想进啥厂
●汽车、AIGC受欢迎
2024春招进行中,年轻人的简历投递正转向新兴海域。
猎聘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2023届应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赛道中,智能制造、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排名前三,同比分别增长303.12%、297.27%、235.25%。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智能制造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
source:unsplash
以比亚迪为例,其2023年校招总人数达到3.18万人,比造车新势力中蔚来的整体员工数量还多。也意味着去年每364位应届生中,就有一位被比亚迪录用。
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新兴产业的加速。
具体看,《星船知造》查询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汽车制造业、电气等行业增长显著高于其他工业
●汽车制造业增长13.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4%↑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
●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
●纺织业下降0.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0.5%↓
按增加值比重来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
按投资额增长来看,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对新兴制造业的关注度在增加。
新兴制造业的代表新三样近年来成绩斐然,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产量5.4亿千瓦,增长54.0%;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
source:pixabay
将视线放到互联网产业,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总收入达1.4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下降1.1%,是此前十年(2013年)该数据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互联网巨头们正在豪掷科技+制造赛道,布局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正在找到与中国工业数智化相契合的角色,AI、大模型与工业领域的结合,是给“压舱石”上动能的强大力量。
●薪酬谁最高?
当前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薪酬排名第4位,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汽车/摩托车都排在前20位。
猎聘网数据显示,“含金量”最高的是智能制造、AIGC、AI大模型3个赛道,招聘毕业生平均年薪分别为33.02万元、30.36万元、27.99万元。
和“提桶跑路”梗不太一样的是,本科生工学毕业月收入水平与增长幅度均保持领先。工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和毕业五年后的月收入领先于其他学科,涨幅分别达到78%、143%。
高职毕业生2022届装备制造大类月收入(5256元)最高,其后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5079元)、生物与化工大类(5041元)、交通运输大类(4972元)、电子信息大类(4921元)。
●此外,两头招人难仍然存在
杠铃的一头,复合型人才最吃香也最难找——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高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学科跨度达不到企业期待。
比如企业想要既掌握机械加工、数控等实操技能,又懂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人才,但这类人才是最缺乏的。
杠铃的另一头,由于传统制造供给侧结构改革,普工“招工难”。
网络上流传的这张图:举着手写工种纸片的,不是打工人而是正儿八经的纺织服装工厂老板们。
“招工难”的“工”,一般按照技术难度递增分为三种:
1,0基础,简单培训就能“拧螺丝”的流水线工人
2,有一定学历(如中专、职校)同时受过一定技能培训的工人
3,高级技师。如八级钳工。
第一类招工难,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用脚投票”。更多年轻人选择当外卖骑手、快递员。而无论是我国势在必行的产业升级,还是低技术含量的流水线工人难招——最终无法转型的低端工厂都面临或主动或被动的淘汰。
这一过程中,第一类工人减少,但通过持续的教育投入和产业升级,第二、第三类工人在变多。
例如中国焊工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是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技工院校焊接加工专业主要开设在高职层次,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焊工高级工证书,部分薪资达14000元/月。
延展阅读:焊接机器人——今日二条《中国:焊接未来》
此外,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显示,制造业中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和包装工位于前十大最缺工职业。
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缺工并不难理解,一是新能源汽车订单量猛增,二是近两年专业布点数减少最多的专业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与该专业同属于汽车制造类专业的汽车电子技术也在减少较多的前 10 位中,以上两个专业偏向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产业。
目前高职院校的汽车制造类专业也在往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的方向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布点数增设较多,这也是高职院校在适应产业升级下做出的专业调整。
●目光放宽,全球用人市场也在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台积电海量招人
台积电2024年预计将在中国台湾招募约6000名新进员工,包含工程师与技术员,硕士毕业工程师的平均整体薪酬为新台币200万元(约合人民币45.6万元)。
这一届毕业生基本已是零零后,台湾2000年的出生人口为30.5万人,也就是说光是台积电校招就能招聘台湾一个年龄段人口的差不多2%了。
近年半导体产业因全球需求上升而迅猛增长——尽管相比2022年,台积电2023年营收下滑9%。但拉长时间线看,台积电营收从2019年的346.13亿美元上升到了2023年的693.5亿美元;净利润从2019年的111.69亿美元上升到了2023年的269亿美元,是四年前的两倍多。
台积电广揽新鲜人的底气还有令人咂舌的美国补贴礼包。
赴美建厂的台积电领到了包括66亿美元的直接赠款和50亿美元的贷款及担保,总计116亿美元,事实上,2022年,美国政府颁布《芯片法案》法案,提出了527亿美元的补贴计划,其中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21亿元)作为直接赠款,补贴给参与先进制造回流的企业。
台积电以仅次于英特尔85亿美元补贴的66亿美元补贴礼包高居第二,超过三星。
台积电位于美国的第一家工厂原定于今年开始生产。但在 2023年7 月,它宣布将生产时间推迟到 2025 年,因为美国本土缺工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在如此高科技的设施中从事设备管理维护工作。
美国《国会山报》(the hill)刊登了《DEI杀死芯片法案》的文章,声称《芯片法案》引述了至少19条帮助少数群体的条款,过度强调“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Diversity、Equity、Inclusion),让企业过度增加人力成本。
三大方案拉动超大规模市场空间:
●3月13日晚间,国务院正式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方案》提出,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1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方案重点任务包括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大部分。其中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要求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source:pixabay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锚点,梳理政策可能对各大设备上游的拉动作用
《方案》颁布后,工业母机板块持续活跃,中钨高新、亚威股份、华工科技、科力尔、埃斯顿等多股跟涨。
截止4月10日午盘,恒进感应(838670.BJ)、凯腾精工(871553.BJ)大涨29.99%、23.83%,宏德股份(301163.SZ)、华东重机(002685.SZ)、华东数控(002248.SZ)涨停,机科股份(835579.BJ)涨超11%,创世纪(300083.SZ)、华辰装备(300809.SZ)、盘古智能(301456.SZ)、华中数控(300161.SZ)等涨超6%。
展开工业母机产业链,数控系统、滚动功能部件、高端机床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其中滚动功能部件由两套直线导轨副和一套滚珠丝杠副组合而成,是一种将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进行双向转换的传动装置。
国产制造商在材料、设备、生产三个维度寻求国产替代突破。去年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在高渗碳轴承钢;东北大学在高强度合金钢等基础材料的研发、应用已经基本实现突破。
source:pixabay
除此之外,2023年,发改委提出聚焦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6类产品设备应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展更新改造,此次《方案》出台后,该6类产品上游也将受到影响。
●电力变压器
变压器相关主要原材料为取向硅钢、电磁线、绝缘纸板、变压器油等原材料成本占产品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
其中,铜材料成本占比30%,取向硅钢生产工艺、制造技术较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取向硅钢片成本占比为25%。变压器油成本占变压器制造成本的比重为15%。
目前,我国变压器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外资企业领头,国内龙头公司领跑,具体来看,2023年ABB、AREVA、西门子、东芝等几大跨国集团公司以技术和管理优势形成了第一阵营,占据20%-30%的市场份额;
保变、特变、西变等国内大型企业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等级,占有30%-40%的市场份额,形成第二阵营;金盘科技、顺钠股份、三变科技等本土厂商位于第三梯队。
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以柔性直流为主导的先进输电技术未来将有大量的应用,也是未来设备更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照明
照明行业生产成本中,原材料占比最高,达到了80%,其中单晶/多晶硅片成本占比最高。
照明行业上游原材料方面,核心技术产业的技术还需进行攻克,硅片产能的增加、质量的提升都能带来成品照明产品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进而促进设备的更新与升级。
工业体系设备换新之外,我国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也将迎来有序更新改造——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以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节能改造等为重点,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建筑换新,上游拉动范围极其广泛。往前看,2020年我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直接和间接拉动近万亿元更新改造投资。
●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砂子、水泥、砖块、木材等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房地产施工产业链。管材、涂料、线缆、阀门、防水卷材、塑钢窗、保温板等则更多应用于房地产竣工产业链。
●水暖电气热:文件中提到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改造,持续推进供热设施设备更新改造。
我国供热系统目前供热煤耗较高,背后有化石能源热源占比高、热力平衡调节困难、过量供热及供热不足并存、系统灵活性不足、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原因。
在水暖电气热产业中,智慧供热企业发展较为迅速,盈利能力较强。目前国内公司已从产业链多角度布局。安信证券此前预计2022-2030 年我国新增智慧供热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2638亿元,平均每年新增市场空间约 293亿。
●电梯:老旧小区电梯换新和安装也是本次工作的重要推进内容。
●绿色建材:节能环保为此轮换新带来新变化。文件中强调“到2027年,对技术落后、不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节能环保不达标的设备,按计划完成更新改造”,聚焦低碳化、智能化、信息化升级的产业链需求或率先受益。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到 2026 年,绿色建材年营业收入超过 3000 亿元, 2024-2026 年年均增长 10%以上。
装机刺激需求,光伏玻璃价格上涨
4月初以来,我国光伏玻璃市场出现价格上涨,此轮涨价主要受供需格局紧张及库存持续减少的影响。
星船知造梳理光伏玻璃产业链
光伏玻璃上游主要包括石英砂、纯碱等原料,中游包括光伏组件各部分的制造环节,下游为封装后的光伏组件。光伏玻璃是光伏电池组件的重要组成。
星船知造以成本端与需求端两头分析此次光伏玻璃价格上涨发现:
成本端:1) 原料价格
光伏玻璃对原料质量要求较高,目前我国便于开采的优质低铁石英砂矿源较少,主要分布在广东河源、广西、安徽凤阳、海南等地。未来随着太阳能电池用超白压花玻璃产能的增长,产地分布有限的优质石英砂将成为相对紧缺的资源。
2023年以来,高纯石英砂价格持续走高,龙头企业价格价格调整频率较去年加快。不过截至4月11日,上游纯碱价格已处于较低水平,月初市场均价为1940元/吨,4月11日市场均价为1900元/吨,价格下跌2.06%,较去年同期下跌30.15%,年初至今已下跌31.9%。预计2024年仍处供给过剩阶段,有进一步回落空间;随供暖期结束,主要燃料天然气价格也将高位回落。
2) 冷修风险
光伏玻璃生产端窑炉特性导致供给随价格周期波动。停窑成本高,需连续生产。
光伏玻璃的窑炉设计年限通常为8-10年,达到年限后需替换耐火材料并进行降低能耗等技术改造,即冷修,但实际冷修情况受市场盈利能力影响,节奏人为可控。冷修是调配供需的节拍器。
2024年1-2月部分光伏玻璃产线冷修,月度产量下降,24年1月产量为233.12万吨,环比-1%,2月为223.49万吨,环比-4%。
需求侧来看,光伏玻璃作为光伏组件中重要组成受光伏组件市场影响
1) 光伏装机刺激需求
2024年前两个月光伏装机量实现强势开局,同比增长高达80%,随着行业步入旺季,组件订单充足,一线及二线企业开工率普遍维持在80%左右。
2) 光伏组件报价仍然较低
据工信部数据,2023全年主要光伏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全年期间,多晶硅、组件产品价格降幅均超过50%。今年春节前后,光伏组件的价格在0.8元/瓦至0.9元/瓦的区间内徘徊,有的甚至跌至0.79元/瓦。
A
I+医疗的新突破
4月10日,据广东省人民医院消息,该院乳腺肿瘤科王坤教授牵头研发出一个无创人工智能系统,可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的负荷。该研究系统被国际期刊《外科学年鉴》收录。
医学图像解读的深度学习即机器通过学习临床诊疗数据,描述数据固有规律或模式的有效特征,进而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供自动或半自动辅助诊断,缓解人工阅片压力。
目前该技术在肺癌筛查、结肠镜检查、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方面已有所应用。
AI医疗的多种可能
●AI+制药:目前生成式AI主要应用于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借助AI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途径,从而识别潜在的靶点。
●AI+就医档案:医疗运营的核心环节,往往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数据,如语音、文本、图像等。以往这些数据的处理、整合,成本巨大,但难以省略。
生成式AI能够分析、理解、生成和转换这些数据,提高医疗运营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人力。
●AI+辅助治疗:医院方位导览、通过对话了解病人病情并生成结构化病例等。
国内医疗大模型主要入局选手梳理
“AIGC第一股”成色几何
4月16日,香港交易所公告显示,出门问问有限公司(简称“出门问问”)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8456.8万股股份。有媒体称其为国内“AIGC第一股”。
我们以营收状况、业务组成及数据合规为线索,拆解该司“AIGC第一股”称号。
营业状况:AIGC排第三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出门问问的收入分别是3.97亿元、5.02亿元和5.07亿元,44.5%的收入来自“AI企业解决方案”,其次是占比32.31%的“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第三才是营收1.18亿元的“AIGC解决方案”,占比23.19%。
前两项营收业务——智能手表业务蓬勃发展时,出门问问C轮获得了谷歌投资;后凭借语音交互技术,吸引了大众汽车投资1.8亿美元,成为出门问问D轮融资的独家投资方,并联手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发展车载语音交互市场。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1年,出门问问回购大众汽车投资份额并退出了双方合资公司。
2020年、2021年,AIoT解决方案一直为出门问问主要收入来源,营收贡献比均超过80%,AI软件解决方案营收贡献不足20%。
由于大众汽车产生了2.13亿元的知识产权相关收入,归纳于AI软件解决方案业务板块,导致该板块业务收入近3.03亿元,在2022年同比暴增408.9%。
业务组成:2C产品为主
目前,AIGC业务包括3个产品: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及其海外版“DupDub”,主要用AI给短视频创作者配音;AI写作助手“魔撰写作”,帮助文章纠错、校对、润色,也可以自动生成文章;2022年3月推出的AI数字人“奇妙元”。
和科大讯飞不同,魔音工坊为消费级语音厂商,年费会员为售价289元,紧声库的声源价格从199-899/年不等,其次声音克隆和真人配音亦需要额外付费,具体数额视不同情况而定。
数据合规:数据来源两个方面,用户告知上存在争议
2023年初,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公开称:“要在大模型领域创业,做中国的OpenAI。”作为当前国内不多见的AI公司上市实践案例,其数据合规方面相关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或将成为其他志在上市的大模型企业重要参考。
出门问问表示其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获得直接授权的数据来源(包括解决方案的内容创作者、企业、雇员、消费者以及用户)。
二是从第三方供应商购买的与提供AIGC解决方案有关的少量语音数据。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出门问问及其主打AIGC产品魔音工坊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其中并未直接提及有关大模型训练及相关用户授权的内容,仅表示:“如阁下选择接受收集诊断性和使用数据,即表示阁下同意出门问问及其子公司和代理可以收集、维护、处理和使用诊断性、技术性、使用及相关信息……以便提供和改善出门问问的产品和服务……”
出门问问主要提供的是语音处理等大模型应用服务,该种情况是否需要告知用户,目前在行业中存在一定争议。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智驾芯片竞赛
智驾领域IPO一直在升温。就在上月地平线递交上市申请的4天前,黑芝麻智能第二次冲刺IPO。芯驰科技、芯擎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也蓄势待发。
放眼全球智驾芯片,2023年数据显示,L2等级及以上的SoC出货量超过6000万颗,其中Mobileye和瑞萨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中高算力SoC领域,英伟达的Orin系列和特斯拉的FSD芯片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很大份额。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创业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上仍处于追赶者角色。
国内相关企业普遍未能实现盈利。以地平线为例,2021-2023,地平线的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及15.5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75.23亿元。黑芝麻智能也在2020—2022年期间,累计58.71亿元的亏损,是营收的21倍。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政策支持和产业生态:2023年11月17日,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要求具备量产条件L3、L4级智能网联车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试点,并首次明确事故责任判定,为自动驾驶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同时汽车制造、零部件供应、销售和服务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也为智驾芯片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资源。地平线在中国高阶和低阶智驾市场的占有率都排第二,占有率分别为35.5%和21.3%。
技术上,中国的自动驾驶芯片企业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地平线在2023年成为国内最大提供前装ADAS和AD系统的公司。爱芯元智在2023年推出了M55和M76两个系列智驾芯片,分别瞄准L2 ADAS、L2+高速NOA等市场。
为什么它先火起来了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培育七大新兴产业: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前沿新兴氢能
●新材料
●创新药
●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
为什么2024开年至今,低空经济率先引爆市场?
二级市场中,“低空经济”概念走热,以莱斯信息、卧龙电驱、万丰奥威、金盾股份、深城交、纵横股份等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概念股表现突出。
一级市场中,从2020年到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行业的投融资逐步活跃,其中2023年共发生25起投融资事件,涉及金额39.94亿元
近1年,北京市、广东省和江苏省发生融资事件最多,分别发生91笔、77笔和77笔。
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发生A轮172笔、B轮82笔、战略投资62笔、天使/种子轮49笔、C轮39笔、D轮20笔、IPO15笔、Pre-IPO5笔、股权融资5笔等。
自2024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竞逐“低空经济第一城”称号的城市也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扩展到日照、娄底等三四线城市。
但《星船知造》看来,广东或者说大湾区暂时领先了其他省市一个身位。
原因是复合的:
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芯片、电池、电机等;中游的无人机、航空器等主机厂,低空保障系统等;下游的飞行审批、空域备案等,都可以在大湾区找到对应的企业对接,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产业支撑。
另一方面,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紧密联系和高频交互需求,催生了对新型交通方式的巨大市场需求,大湾区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开设数百条evtol航线和上千个起降点,覆盖大湾区内的主要城市和区域,实现空中交通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转。
低空经济的市场引爆也和另一“七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关系密切。
2023年7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低调注册一家新公司——商飞时代。
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民用航空器维修、零部件设计与生产、发动机螺旋桨生产、电池销售等。除去宁德时代,该公司的股东还包括中国商飞。
由于电动航空和电动汽车的三电相似性高达80%-90%,产业体系、相关研发都高度重合,因此宁德时代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车企是目前布局电动航空产业链的主要玩家。
多家造车企业如通用、丰田、吉利、大众、小鹏,都早已涉足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
宁德时代去年底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正在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将严格执行航空级的标准与测试,确保产品满足航空级的安全与质量要求。
另一股东中国商飞透露,上述合资公司的成立将研制一款固定翼的电动飞机,相当于“电力驱动的空中考斯特”。
4月3日,知行汽车发布公告称,已成为国内某知名飞行汽车公司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将为其提供以iDC High为核心的软硬件一体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申出的惊喜还在继续。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