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3个提示,别等到中晚期才发现

45岁的姜先生近半个月上厕所时,发现大便表面有淡红色的血,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自述大便成形,每天晨起排便,无腹痛及腹胀,患有糖尿病病史,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血糖控制良好。

门诊医生为其进行肛门指检,肛管直肠末端未触及肿物,指套退出未见染脓及染血;肛门镜显示,内痔黏膜光滑,未见出血点;便常规提示,便潜血阳性。

医生与姜先生沟通后,在麻醉下进行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约10cm处有一亚蒂息肉,约0.3x0.6cm大小,表面血染,其余肠管未见异常,随后又进行大便常规检查,诊断为直肠息肉,建议肠镜下切除,经家属同意后,给予肠镜下电凝、电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

医生提醒,直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如果患者出现便血症状后,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对症治疗。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承担着消化、吸收和排毒的生理功能。

同时,它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暴饮暴食、精神紧张等都会使肠道产生“情绪化”反应,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随着体检时肠镜检查的普及,“肠息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中,据相关研究,超过90%的肠癌是由肠道息肉恶变引起的。

从息肉到癌症,整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长达5~10年的时间,如若能在此时及时排查,就能够大大降低癌变风险。

01、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3个提示

01便血

便血是肠道息肉的一个典型表现,当肠道息肉在肠道经过大便摩擦可产生出血,患者肉眼可见暗红色血性液体,也可以显微镜下看见大便隐血阳性。

这种出血可能表现为血液附着在大便表面,呈鲜红色,也可能与大便混合,使大便呈现暗红色。

02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在直肠远端或结肠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

如排便时间不规律、里急后重等,患者可能会感觉总是有便意,但又排不出多少大便。

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

03大便性状改变

肠息肉还可能引起大便性状的改变,如多发性息肉可能引发肠管黏膜慢性炎症,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稀水样便等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外,肠息肉患者还可能出现如下症状:

1. 腹痛:当息肉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可能会对肠道壁产生压力或刺激,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

特别是那些患有炎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且息肉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

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间断性发作,也可能在排便时加重,多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可能表现为绞痛,且疼痛位置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

2. 息肉脱垂: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有时可能在排便过程中脱出肛门外,形成息肉脱垂,这种情况多见于息肉体积较大且靠近肛门的患者。

虽然息肉通常可自行返回,但频繁脱垂可能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3. 肠梗阻:当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堵塞肠道,引起肠梗阻。

肠道梗阻可引起腹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

02、好好的肠子为什么就长了息肉?

1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结直肠的多发息肉(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就可出现大量的结肠息肉)。

2机械性慢性刺激

在胃肠道中长期的食物残渣、异物等刺激可能导致黏膜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及油炸、腌制食品等,也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慢性刺激,促进息肉的形成。

3炎症刺激

长期的肠道炎症会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容易出现息肉。

肠道感染、寄生虫等也可能引起肠道炎症,进而导致息肉的产生。

炎症会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增生,并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息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缺乏运动

长时间久坐不动,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

5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息肉的发生率也会逐渐增加,可能与肠道黏膜的老化、细胞修复能力下降以及长期积累的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老年人的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形成息肉。

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

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根治。

03、什么样的肠息肉容易癌变?

1. 息肉的部位: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容易癌变。

2. 年龄:随年龄增长,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息肉癌变的概率逐渐增高。

年龄在40岁以上,如果发生单发性息肉也存在恶变的可能,应予以重视。

3. 息肉大小:息肉大小与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直径大于1cm者恶变较多,特别是直径大于2cm者恶变率高达27%~64%,且外观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癌变倾向高。

肠息肉较小,且未见增大的患者可遵医嘱进行观察,随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肠镜等,无需特殊治疗。

4. 息肉类型:如果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特别是绒毛管状腺瘤特别容易癌变。

如果患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型息肉病10年或以上,并且不做任何干预治疗的话,其癌变率可以达到100%。

来源:有来医生

作者:小艺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