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肠道里长了肠息肉,是留还是切?看完这篇文章你再决定

目前肠息肉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检出肠息肉不要恐慌,今天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胃肠、烧伤外科就引领大家一起正确认识肠息肉,关注肠道健康。不用排斥肠镜检查,目前无痛肠镜与胶囊肠镜技术已相当成熟,这对发现肠道疾病非常重要!

一、肠息肉是什么?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的所有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

它们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性息肉”。

二、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以及结肠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2、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3、饮食与生活习惯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膳食纤维摄入充分,有助于减少肠道息肉的发生;反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则可能增加肠道息肉的风险。

4、肠道微生态失衡

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当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三、肠息肉要不要切除?

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类。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型锯齿状腺瘤等,属癌前病变,都有癌变的可能。

2、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95%的散发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如果检查发现了腺瘤性息肉,干万别犹豫了,“切”为上策;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几乎没有癌变倾向,但如果出现便血、腹泻、肠套叠等症状或有变大、增多的情况,也有一定癌变风险,建议切除。

不过具体是否要切除,还要谨听医嘱。

预防建议

肠息肉虽存在癌变风险,但通过肠镜检查可有效阻断其恶性转化的进程,这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预防措施。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胃肠、烧伤外科建议所有年满40岁及以上的人群进行至少一次肠镜检查,以评估肠道健康状况。而对于肠癌高危群体,则更应提前安排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