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大肠癌从它开始!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 这种快处理

9成大肠癌从它开始!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 这种快处理。(示意图/Shutterstock)

大肠癌是泛指发生在结肠及直肠内的恶性肿瘤,其中50%以上发生在直肠,高达9成的癌变,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成。目前认为,大肠直肠癌与偏爱肉食、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此外,有家族史、肥胖、抽烟、饮酒者,都是大肠癌的高危险群。然而也有将近3成的大肠癌患者,日常没有不良习惯,常是透过健检才发现大肠病变。医师表示,从大肠长出息肉到癌变,大多需要5到10年的发展阶段,只要在息肉癌变前及时切除息肉,就能防止大肠癌变。

●不是每种息肉都会成癌!腺瘤型息肉务必当心

好心肝诊所肝胆肠胃科林姿伶医师解释,「大肠内若因粪便、异物刺激等,使得黏膜产生伤口时,正常的黏膜会自我修复,但少数较深的伤口则会留下疤痕;或是因为基因的变异,有些病人伤口修复会产生过度增生的细胞,形成赘生物,也就是泛称的息肉,也被称作瘜肉。」

一般来说,大肠中长出息肉,大多不会让人不舒服,患者通常无感。林姿伶医师强调,除非是息肉过大造成阻塞跟肠扭转、或长期出血导致贫血、粪便潜血,否则通常都是经由大肠镜检查才会揪出息肉。

联安诊所内视镜室主任徐兆甸医师表示,依照息肉病理的变化,最主要可简单分为三种:

1.增生型息肉:良性不用切除;

2.发炎型息肉:良性不用切除;

3.腺瘤型息肉:有癌变机会,不管大小,一定需要切除。

徐兆甸医师指出,民众健检时最常见的大多是增生性息肉,且年纪越大可能长越多,因为癌变风险极低,在临床上通常不会切除。

另外发炎型息肉往往跟大肠发炎、溃疡、细菌感染,过敏有关,不太会进展为癌,所以通常也会判断为不用切除。

但若是发现大肠黏膜增生的是腺瘤型息肉,通常表面上会有血管增生,若已开始变性进入「异生(Dysplasia)」阶段,就代表已朝向大肠癌方向发展。因此若检查时还没严重到癌化时,尽早切除息肉,就能避免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分为三种,腺瘤型息肉最易成为大肠癌。(图/中时新闻网陈友龄制图)

●大肠镜多久做一次比较保险?

目前政府针对50岁以上、75岁以下民众,提供2年一次免费粪便潜血检查,建议检查结果阳性者再做大肠镜检查。不过,由于大肠癌有逐年年轻化的趋势,对于高危险群民众,最好比照有大肠癌家族史之民众,提前至40岁或更早就进行检查。

林姿伶医师提醒,虽然多数大肠癌化时程落在10年左右,然而考量基因以及病人的饮食习惯等,如果是有一等亲内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即使已将发现的息肉切除,也最好每5年再做1次大肠镜。

对于其他息肉史的病人,根据2020年美国大肠癌多专科医学会(Multi-Society Task Force)针对切除的息肉种类、数量给予建议:

●无息肉:10年后追踪;

●增生性息肉:3~10年追踪(视颗数以及大小而定);

●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1~10年追踪(视颗数以及大小、分化异常型态而定);

●无蒂锯齿状息肉:3~10年追踪(视颗数以及大小、是否有分化异常而定);

●如果是清肠不佳的大肠,建议在3个月至1年内就要再做大肠镜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