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海岛生态系统
长岛是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栖息地。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又称“长山列岛”“庙岛群岛”,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渤海和黄海交汇处,由151座岛屿组成,呈南北纵列于渤海海峡,占其总长度2/3。长岛的岛陆面积61.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40.8平方公里,海岸线177.2公里。
长岛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海洋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地质遗迹特别保护区等类型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地9处,有效保护了长岛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长岛国家公园是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的49个国家公园及候选区之一。长岛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渤黄海海洋海岛生态地理区”,是温带海岛-浅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黄渤海重要生态屏障,珍稀物种重要栖息地和洄游、迁徙通道,独特的海洋、海岛地质遗迹。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创建国家公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鸥飞翔 摄影/顾晓军
温带海岛-浅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长岛分布着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温带海岛-浅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兼具森林、基岩海岸、潮滩湿地、海草床、海藻场、海湾等多种岛陆和海洋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温带海洋海岛综合生态系统。长岛在中国植物区系中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亚植物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位于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与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之间;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山东半岛省与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辽东半岛省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长岛具有中国黄渤海交错地带海岛主体生态系统类型,支撑了中国黄渤海交错地带海岛生物区系,在中国北方海域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特征。
海蚀洞地貌 摄影/顾晓军
长岛的浅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分布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大型海藻场和海草床为代表的主要生境,以及生活其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群落等共同构成。长岛海域分布的大型海藻约占渤黄海区系的70%以上,是我国北方大型海藻种类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后一片海藻场,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重大。
长岛海藻场。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海洋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温带海洋生态系统,位于渤海和黄海两大生态系统过渡区域,黄海和渤海之间通过长岛水交换强烈,满足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超过90%,水质优良,海洋沉积物质量也常年满足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海域仍保持其原生状态,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长岛海草床。海岸线整治修复后,海藻又重新生长起来,远远望去像一条墨绿的缎带,各种螺贝鱼虾在这里聚集安家,同时引来鸥鸟、鹭鸟逗留觅食。摄影/袁克廷
复杂多样的海底地貌和海岛生境,让长岛成为世界罕见的海-陆-空生物多样性兼备且集中分布的区域。长岛分布有维管植物142科633属1240种(包含种下等级),陆生野生脊索动物389种,隶属于30目83科201属,其中鸟纲21目70科183属369种。记录有海洋动物398科911种,其中软体动物80科177种,节肢动物101科228种,脊索动物102科218种。
鱼群。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海域有鱼虾蟹贝藻类600余种,为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海珍品原生种群和许氏平鲉、栉孔扇贝等经济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是多种重要经济鱼类进行产卵洄游(春季)和越冬洄游(秋季)的关键通道,是我国北方海珍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著名的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是我国海上物种的“博物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
海参 摄影/顾晓军
黄渤海重要生态屏障,珍稀物种重要栖息地和洄游迁徙通道
长岛海域是渤海和黄海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和相互联系的咽喉要道,是渤海水交换、物质交换和生物洄游的唯一通道,对渤海环流、渤海环境保护和渤海生物资源恢复具有强烈的调制作用。特殊的区位使其成为渤海的咽喉、京津门户、两大半岛的陆桥,更是维持渤海生态系统运转的关键泵站,是京津冀地区的海上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的保护状况将对渤海乃至首都圈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黄渤海分界线位于长岛长岛南长山岛南端,海积地质地貌堪称世界地质奇观。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黄渤海上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候鸟跨渤海湾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主要停歇地,特别是迁徙猛禽种类多、数量大,占我国迁徙猛禽物种总数量的80%以上,是国内猛禽环志研究的重要基地,每年途经的鸟类有360多种、120多万只,成为我国候鸟迁徙和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9种。 此外,长岛还分布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物种 64 种、世界自然联盟(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 40 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物种 166 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物种 46 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 3 种。
万鸥齐飞高山岛。高山岛是长岛所辖无居民岛,位于庙岛西北部。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黄嘴白鹭 摄影/顾晓军
游隼 摄影/顾晓军
长岛海域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亚江豚等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连接斑海豹在辽东湾繁殖区和黄海栖息地之间的关键洄游通道和摄食生境,也是东亚江豚和蓝点马鲛、小黄鱼、银鲳、带鱼、中国对虾、鳀等海洋经济动物的关键洄游通道和摄食生境,是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海珍品和许氏平鲉、栉孔扇贝、魁蚶及海带以及其他大型海藻等经济生物的原种产地和重要分布区。
光棘球海胆。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已知鳍足类动物中唯一能在中国海域进行繁殖的物种,是渤海和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世界范围内西太平洋斑海豹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有独特的遗传基因,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长岛海域是斑海豹在辽东湾繁殖区和黄海栖息地之间的关键洄游通道和重要索饵场。海域内分布的大量低矮礁石,每年3—5月成为西太平洋斑海豹集中集聚区,密集分布区包括马枪石岛、挡浪岛和螳螂岛等海域。据专家估算,每年洄游经过渤海海峡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约2000头,每年经过长岛海豹礁附近的约400头,常年留守在海豹礁附近的斑海豹由原来的3—4头上升为6—7头。
西太平洋斑海豹。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海域是东亚江豚的关键洄游通道,集中出现在砣矶岛-大钦岛西北侧和东南侧海域,2019年至2024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受委托基于截线抽样法在长岛海域开展9次东亚江豚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长岛海域常年都有东亚江豚分布,9次调查东亚江豚平均种群密度为1.35头/平方公里,东亚江豚种群数量至少在2000头以上,春季高峰时达1万头以上,种群数量非常丰富,种群目击率高,是目前黄渤海种群密度最高的海域。
东亚江豚。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还是爬行纲动物庙岛蝮的模式标本产地和分布区,庙岛蝮是长岛脱离大陆后在岛上特化出来的一个新物种,是中国特有动物,长岛保存了庙岛蝮良好的栖息环境,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独特的海洋、海岛地质遗迹
长岛分布有罕见的黄渤海分界砾脊,独特的黄土地层、奇异优美的海蚀地质地貌景观等多样的海洋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海上看龙爪山 摄影/张吉华
长岛纷繁丰富的海蚀和海积地貌景观典型而集中分布,在国内罕见。海蚀地质地貌景观遗迹在各岛屿均有分布,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石礁等,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长岛各岛海蚀崖、洞、柱、象形礁、象形石、彩石岸、球石等地质景观随处可见,位于长岛最南端的长山尾地质遗迹,是千万年来两侧黄海和渤海海流携沙带石不断冲撞沉积形成的连岛沙洲,与黄、渤海的分界线重合,这种奇特的海积地质地貌实属罕见,在国内甚至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稀有性,堪称世界奇观。
彩石画廊-位于长岛砣矶岛西侧,是典型的海蚀地貌。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黄土作为半岛上发育的典型风成黄土,是中国分布最为东部的黄土,各时代黄土具有与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同类型沉积相似的性状,但其规模和厚度远远小于黄土高原黄土,其形成的黄土地貌也不同于黄土高原常见的“塬、墚、峁”地貌,具有特有的海岛黄土特色。长岛黄土剖面是研究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海陆变迁过程的良好材料,对于探讨黄土物源、进行区域气候对比和构造与气候间的耦合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长岛是我国最早的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500多年母系原始社会的北庄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迄今发现的历史最悠久、内容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遗址,是龙山文化和中国渔猎文明的代表,在国内考古界与西安半坡遗址齐名,被誉为中国的“东半坡”。它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胶东地区与周边古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距今900年的庙岛显应宫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是我国北方妈祖信仰传播中心,加之传承百年的海上劳作方式和渔家饮食文化,孕育了我国北方典型的海岛习俗和海洋文化。
庙岛妈祖显应宫-位于长岛庙岛,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妈祖官庙。摄影/沈荣民
海草房,位于大黑山岛北庄村,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对研究胶东、辽南等地区的原始社会有重要意义。供图/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
长岛国家公园候选区自2019年正式启动创建。在创建阶段,长岛统筹推进“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态保育,先后拆除80台风机,治理裸露山体38万平方米,拆除岸线育保苗场1160家、86万平方米,修复清理岸线89公里,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大气指标较2017年改善幅度达10%—60%,创建区域的近岸海水质量全部达到一类标准,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7.7%,压减捕捞许可渔船数量和功率均达80%以上,实现了拆除全域风力发电机组、全域裸露山体生态治理、禁止旅游车辆进岛、淘汰燃油公交车、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集中供暖电代煤改造、污水无害化处理等7个百分之百。
打造监测监管体系,在重点海域海岛安装更新陆海科研监控监测设备80余套,新建无人机巡护基站10处,部署岸基雷达7部,开发应用“长岛生态监控监测平台”,建成长岛海域智慧监测监管平台系统、无人机巡护平台系统,长岛海域生态监控监测监管框架基本建立。
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陆续实施了斑海豹、东亚江豚、大型底栖生物、庙岛蝮、鸟类、植物等专项调查及浅海湿地测绘、生态藻礁试验等科研项目,形成阶段性科研成果近20个。编纂出版长岛海洋生物多样性图鉴、鸟类图鉴、野生植物志等系列科普读物。
长岛将积极开展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永久维护,实现珍贵自然资源世代传承和全民共享,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为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长岛方案,贡献长岛力量。
本文摘编、整合自《森林与人类》杂志2024年第10期“国家公园发现之旅”专刊。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