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个台湾大的海洋垃圾带催生「塑废生态系」?物种超乎想像

太平洋垃圾带集结爆量海洋塑胶废物,环保团体持续打捞清理。(资料照/美联社)

人类制造的垃圾不断飘向大海,地球命运持续出现诡异变化。漂浮在美国加州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垃圾带」面积至少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面积44倍。科学家发现,这座垃圾集结而成的巨岛已有一个海岸物种生态系,无脊椎动物不下几十种,小螃蟹、海葵等海岸水域生物竟「欣欣向荣」。这项研究报告已于周一(17日)见刊于《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漂浮在太平洋海面已有几十年,由庞大的洋流汇集而成,洋流把漂浮在海洋的垃圾卷到这片海域之后,垃圾就此「困住」无法脱离,久而久之集结成一大片。荷兰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Ocean Cleanup)最初估计,这一大片垃圾带的塑废数量约1.8兆,重约8万吨,垃圾来源以渔业为主;此外,整个垃圾带10%至20%源头可溯及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

塑胶残片不像有机物体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内分解,能在海里长期漂浮。一组科学家发现,这让多种无法于开阔海洋生存的物种能在这座塑废巨岛存活并长期繁衍后代,也就是说,塑胶垃圾有可能催生出新的漂浮生态系。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是美国联邦政府组织「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NIFA)研究员海瑞姆(Linsey Haram)。她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明,这片垃圾带70%都能发现海岸水域物种,频率高得惊人。

研究团队在2018年月至2019年1月检查了从太平洋垃圾带找到的105件塑胶废物,从中找到多达484只无脊椎动物,分属46个物种,其中8成常见于海岸栖地。海拉姆说:「我们原本预期远洋原生物种会是主要族群,但我们发现沿海物种占多数。」

海拉姆表示,研究人员虽然发现许多远洋物种,但「垃圾袋三分之二的面积出现沿海物种与远洋物种并存的情况……两者争夺生存空间,但很可能有其他互动方式」。

海拉姆说,远洋海域出现前所未见新面孔的后果如何,仍待全面理解。两种生态系的物种可能会在汪洋大海争夺珍贵的生存空间,除了互抢食物来源,但也可能彼此猎食:「目前要厘清这一切仍有困难,但已有证据显示,垃圾带有常见于海岸地带的海葵,部分会以远洋物种为食。两种生态族群的确有彼此捕掠的情况。」

海岸水域物中如何抵达远洋水域并生存,确切原因仍未明。牠们是否在沿海搭上海漂废塑的「便车」一路朝远洋移动、是否有能力在汪洋之中进占新地盘生存繁衍,这些谜团仍待一一解析。

联合国环境署(UNEP)统计,全世界每年制造的塑胶物品约4.6亿吨,倘若不赶快遏止,这个数字到了2060年会变成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