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十一首任总指挥:大陆商业航太将进入3.0时代

长十一首任总指挥:大陆商业航太将进入3.0时代。图为杨毅强在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装现场。(环球时报)

长十一首任总指挥:大陆商业航太将进入3.0时代。图为「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环球时报)

大陆《环球时报》17日报导,大陆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杨毅强接受专访指出,中国商业航太迎来最好发展机遇,已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的1.0时代进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2.0时代,并将在10年内追上美国的发展水准。杨毅强现任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不久前,中国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的成功首飞让参与其研制的公司中科宇航「浮出水面」,而杨毅强作为中科宇航创始人的另一身分遂为众人熟知。

杨毅强称,在商业航太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就是中国和美国。中国商业航太虽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扶持、资本加持和市场需求牵引下,发展态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2015年是中国航太商业化元年,2021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太的注册企业已逾370家。过去7年间,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出现龙头企业,已形成国家队与民营派互补格局,发射次数、发射载荷品质和在轨卫星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的商业航太已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并有望在5年内进入3.0时代,期间,中国需要将火箭运力提升至5吨到14吨、建设全球性卫星星座、实现火箭可回收并降低成本。

另有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商业航太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这与中国拥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财产权和人才造血机制,以及国家的扶持有关。但从商业航太的经济规模和整体企业估值来看,体量还相对较小,真正靠火箭和卫星营利的企业较少,目前中国商业航太企业整体仍处于「积累」阶段。

杨毅强强调,投资热点还是火箭和卫星。但其实,火箭和卫星相关企业数量已足够多,且龙头企业已经显现,资本不断涌入反而会造成这些企业内耗,所以他建议,资本方可以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上游的供应链(如发动机、元器件等)和下游的卫星应用(如导航、遥感等)上。因为,没有优秀的供应链产品就不会有好的系统集成产品。

杨毅强指出,最迟到2027年,中国商业航太的春天便会到来。可依据以下标准判断:第一,卫星星座大规模组建,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实现低成本大型液体火箭回收和复用;第二,独属于商业航太的商业模式,如太空旅游,得以实现;第三,导航定位、导航增强、低轨互联网及高时间解析度遥感星座等能为大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具体到太空旅行,目前可分三种。第一种是进入太空站,这对游客的身体、心理素质等有严格要求;第二种是以维珍银河的「白色骑士」为代表的通过双机身航空运载飞机将游客带入太空,但该模式舒适感和安全性较差;第三种就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亚轨道旅行,适合大部分人群。随着商业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国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票价约20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

杨毅强说,中国航太商业化需双轮驱动——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航太的商业化方向并不复杂,如商业火箭本质上就是运载工具,未来的主要营利模式是按公斤收费,并发展广告命名、文旅等延伸服务;而卫星的商业化路径则是提供稳定、精确的数据,如卫星导航,以及遥感卫星与环境监测、城乡规划等的结合。他认为,中国商业航太发展关键不是火箭或卫星,而是应用。越接近民众和终端使用者的业务收益越高,要让商业航太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中。

杨毅强称,商业航太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可以从「传统」和「新态」两个层面来分析。传统概念上,诸多研究报告都对商业航太的投入产出比做过分析,美国也有「商业航太投入1美元,将获得7倍、10倍,甚至20倍回报」的说法。但该说法多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这类专案可将大型火箭、卫星等研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所用,比如中国北斗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的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另一方面,商业航太技术的进步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这些科技将落地转化到消费级的应用场景中,比如订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的全球使用者已超45万;再比如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大物流建设等,这些技术资讯化让人类社会经济的运转更高效;此外,遥感技术、导航增强、无人技术等不仅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