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流量左右互搏

从“红衣大炮”变成“红衣大叔”的周鸿祎,已经比当年温和许多,但还是没忍住跨界发火。近日,继被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拒绝试驾”后,周鸿祎又与阿维塔前高管“隔空互怼”。

互怼事实有出入,当事人道歉,但核心症结与周鸿祎的愤怒大概一致:没有驾照不能开车的用户,能不能提意见?

魏建军摆手拒绝,“自己的车不需要周鸿祎试驾”。同时强调“广大用户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不能简单地用流量去代表一个产品的价值”。

“不需要周鸿祎”和“不能简单用流量代表价值”,两句话各自成立:前者是个人选择无分对错,后者甚至是值得点赞的价值观。

但两句话放到一起构成因果关系不太妥当,对周鸿祎的否定背后,是对“周鸿祎是简单流量”的定性。但即便是简单流量,也不宜被凭空声讨。“一个连脚都没有资格放在油门上的人,竟然有资格来评车”,这样的论断更是危险。

新能源和智能化加持下的汽车,外延了新功能新场景,但说到底还是代步工具,用户可以作为驾驶者,也可以作为乘坐者,大多数驾驶者不是发烧友,一样拥有评价和选择的权利,并能影响他人。

车圈反对派对周鸿祎评车资格的质疑,犯了同个话题不同频道的毛病。你可以批评“不会开车的周鸿祎的评车水平”,但不能封杀周鸿祎评车的权利。以“有没有驾照”做标准,更是反对普通用户对汽车打分的权利。

那么多新品牌新车型竞争,那么多车企大佬互怼,那么多某某说车……汽车已经是最具流量效应的产业领域,对一种流量的抨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流量的运作。

社交传播时代,营销不再可有可无,而是企业经营策略必需的一部分。除去黑粉攻击和水军刷屏,正向流量的阵地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雷军带给小米汽车的流量效果羡煞一众汽车人,李想又何尝不是车圈“微博之王”,李斌、李书福、魏建军等也纷纷卷进直播间。

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性倾听,扛着流量反流量,一方面把所有批评当作恶意攻击,一方面把些许赞赏当作全面胜利。

周鸿祎没驾照,但拥有不少车、坐过不少车,也比普通用户更具发声机会和能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专业意见领袖挺重要,“不懂行”的周鸿祎并非零价值,有心评点二三的普通民众越多越好。

理想创始人李想在二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会解决纯电产品的外观问题”。算是承认和复盘了MEGA的外观问题——年初的“灵车风波”充斥了恶意攻击,也确有普通用户的疑惑,怎能为了回击恶意就忽略了朴素感受?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