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减量发展须统筹周边一体化更新

昨天,《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北京城市更新领域的第一本蓝皮书。《研究报告》聚焦北京城市更新的总体情况,并明确城市更新呈现的五大趋势。

“疏整促”专项行动为城市更新奠定基础

作为全书重点,总报告聚焦北京城市更新的总体情况,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当前已进入减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更新阶段。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更新从早期单纯“物质空间的必要改善”发展为“为实现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等改善目标而采取的综合行动,更新内容也从“物质”扩展到“社会”,空间范围从“社区”扩展到“区域”,参与主体从“政府”扩展到“市场”,更新模式也从“大拆大建式”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向“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改造模式,整体呈现多类型、多层次、高质量的发展特点,并逐步走向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2093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640个,动物园、大红门等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地区服装业态实现“清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研究报告》也明确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减量发展目标下的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

多业态沉浸式体验新消费场景亟待培育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逸智发布了总报告的核心观点。他提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与城市发展协同演进。当前北京城市更新是增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人、地、房是城市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但核心是产业。首都北京的城市更新,既要适应生产力的新变革,也涉及生产关系的新调整,是激发人、地、房三要素、五子联动新活力的重要联结点和支撑。正所谓“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适应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产业空间来承载新的产业形态。”徐逸智提到,这是北京城市更新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之一。他表示,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对城市更新特别是产业类城市更新带来了巨大需求和新的挑战。现代服务业领域,“线上”办公兴起,打破物理空间局限,写字楼需求收缩,空置率高企,城市商务楼宇面临转型挑战。都市型工业领域,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及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对空间品质、功能兼容、产业社区、工业上楼等新空间需求迫切。“集聚多业态沉浸式体验的新消费场景也亟待培育扩大。”徐逸智说。

城市更新片区化推进趋势日益明显

徐逸智在发布会上还展望了北京城市更新呈现的五大趋势,即更新目标民本化、更新主体协同化、更新范围区域化、更新方法现代化、更新手段智慧化。

他提到,首都城市更新目标从单一的项目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绿色、安全的多元目标,最终集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城市更新主体也从“要我更新”到“一起更新”,丰富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政府、市场、社会在城市更新中的利益诉求虽然不尽相同,但三者的合力日益决定着城市更新的成败。

在更新范围上,首都城市更新从点状更新到片区统筹,立足长远经济社会效益进行高位统筹、跨区域平衡。他提到,减量发展给城市更新带来了诸多限制性条件,单点项目更新的腾挪空间有限、资源筹措不足,必须要统筹周边项目一体化更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2022年、2023年北京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中,片区类更新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1/4。除了持续推进的王府井街区、大栅栏观音寺片区、朝外大街沿线、大红门片区、模式口街区、通州南大街片区等重点片区外,还新增了不少包含多种更新类型的区域综合性更新项目。如石景山区西部全域城市更新,超越镇街空间局限,对五里坨镇和广宁寺街道3090公顷土地进行一体化更新,通过完善配套、植入产业、传承文化、强化运营等方式打造“石景山生态智慧城”。城市更新片区化推进的趋势日益明显。

放眼京津冀协同发展,徐逸智表示,正在编制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也预示着北京城市更新要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从城市群的角度来完善和调整城市功能,用好协同发展政策与资源,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和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智慧化”成城市更新重要趋势

徐逸智还提到,北京数字经济优势明显,城市更新与运营,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双向赋能,这也将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趋势。比如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道路、商圈、街区等城市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为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通信、民情感知、更新规划等领域提供全面感知、智能研判、协同处置、应急响应的智慧化支撑等。

《研究报告》提出,尽管北京城市更新行动加速推进,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和2.45亿平方米待更新存量建筑相比仍是刚刚开始。北京城市更新实践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包括项目实践普遍面临更新共识度不高、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更新项目全周期管理模式仍需探索等。总报告还为城市更新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即:凝聚城市更新多方共识。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点与面”“表与里”“新与老”四对关系,改进制度设计、推动观念转变、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城市更新实施的体制机制。建立“横纵结合”多维协调机制、促进跨系统沟通,突出街区统筹、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优化制度设计、补齐实施层面支撑政策,强化“区级主责”、提高统筹水平;加强城市更新的全周期运营保障;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激发城市更新市场活力,探索更新成本多方共担机制、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创新金融工具供给,保障更新顺利实施。文/本报记者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