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十年”:北京成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将实施新一批疏解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莎 北京报道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

2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发布会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

“大城市病”主要包括人口过度增长、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住房价格居高不下、社会管理难度较大等方面。

郭兰峰表示,要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就要减少非首都功能,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化解北京的问题。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又带动天津和河北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十年来,有关部门坚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结合,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加快构建疏解政策体系,分批分期推动相关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控增量方面,严格审批在北京落户的一般性制造业等项目,将一批原来准备在北京落户的非首都功能设在京外。同时不搞“一刀切”,积极保障符合“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

在疏解存量方面,坚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疏解工作。一是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向京外有条件的地区转移。二是推动中央单位所属非首都功能疏解。

郭兰峰透露,2014年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有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目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雄安校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雄安院区都已开工建设,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等央企雄安总部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三峡、中国船舶、中国电子总部也分别从北京迁移到武汉、上海、深圳,这也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布局。

与此同时,北京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

“我们用减量来倒逼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城市深刻转型,实现了减量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说。

十年间,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万亿两个大台阶,2023年北京GDP超4.37万亿元,同比增长5.2%。北京人均GDP、劳动生产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省级地区一直处于最优水平,北京也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建设好北京“新两翼”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是北京的“新两翼”,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承接北京中心城区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实现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提升。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旅游通航,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北京城市副中心对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力稳步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优质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北京学校、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学校、医院相继招生、开诊,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超2万家,北京绿色交易所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目前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近3万多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环球影城成为旅游地标,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已建成亮相,城市副中心的生活品质正在不断提升。

叶堂林表示,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都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但二者在发展基础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副中心位于北京市内,其发展要考虑原有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雄安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图,需要重新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郭兰峰表示,目前绘蓝图、编规划、出政策这些管长远的重大的基础工作基本完成,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拉开、雏形显现,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现在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

郭兰峰谈到,雄安新区经过几年建设有了雏形,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需要建立完善。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会继续推进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目标是要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夏林茂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继续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重点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关系,持续完善城市框架,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继续保持每年千亿级投资强度,加力推进轨道交通101线,六环路的高线公园等重点项目。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与雄安新区错位承接产业资源,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抓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提升同城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