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夯实地基
在天津市津南区的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八局”)总部的远程中控屏上,记者看到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河北涿州小清河项目建设现场,1600多名建设者坚守一线,干劲十足。在参建人员的努力下,10米高的混凝土挡水墙已建设完成,建起了一座防汛安全屏障。
成立66年来,中铁十八局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在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城市管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精耕。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该公司在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发力,参与铁路建设总里程近18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100多公里,公路建设总里程近120公里,并参与投资、建设2个机场及民生工程数百项,成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企业。
凝心聚力保民生
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水库,水面涟漪阵阵,岸边绿意盎然。去年6月份,由中铁十八局参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坻引江供水工程正式通过通水验收。一年来,宝坻区实现了从引滦单水源,到引滦、引江的双水源供水。
过去,宝坻区城镇受水源条件限制,供水长期依靠本地地下水和部分引滦水源。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不少企业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用水量逐渐增加,2020年,天津市投资6.8亿元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坻引江供水工程。
“工程最大的技术难点在穿越引滦明渠。当时顶管管顶与明渠底只有2米多距离,如果顶推过快,容易造成透水;如果顶推过慢,容易引起塌陷。为降低地质扰动,确保安全作业,我们严格控制顶推速度和顶管行进方向,并在明渠两岸布设10多个监测点,开展实时监测预警,筑牢安全施工防线。”中铁十八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坻引江供水工程项目经理王强说。
工程开工以来,中铁十八局四公司项目团队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了在深度约12.5米的地下穿越DN1600钢筋混凝土套管180米,依次通过引滦明渠和宝白公路,将供水管道连接到东山水厂厂区内,确保了工程的顺利通水。
“有了双水保障,当地群众实现了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幸福感一天比一天强,同时大大改善了城镇的生态环境。”宝坻区大白镇东老口村村民孙福利说。
10年来,中铁十八局承建、参建了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真空负压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天津造甲村湿地水乡项目、宁河区2019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滨海新区远年住房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数百项工程。
技术进步解难题
2023年,围绕软土地区最深的地铁车站——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站地铁工程建设的难题,中铁十八局工程施工团队合力攻坚。“下瓦房站是地下五层岛式站台车站。在车站主体施工中,项目团队采用自动化分析技术和超声波检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将车站整体水平位移及沉降控制在毫米级以内,为大面积软土地基条件下超深地铁站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中铁十八局天津地铁8号线项目负责人王昌说,今年1月30日,天津地铁8号线下瓦房站主体结构提前30天完工,为确保线路按期开通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技术创新是基建企业的发展核心。中铁十八局一直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持续推进优势专业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构筑专业化核心技术优势。同时,大力推广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工艺工法,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解决现场施工难点、痛点,不断以科技创新助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中铁十八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广天说。
无论是民生工程还是道路交通基建领域,技术创新为中铁十八局在施工中突破各类难题、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中铁十八局积极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在铁路、桥梁、山岭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道路、公用建筑等多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及装备应用,累计获得171项技术创新成果,2077件专利授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智能建设提效率
智能化和数字化为推动中铁十八局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6月27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中铁十八局承建的雄忻高铁河北段站前四标首榀重约700吨箱梁成功铺架,标志着该标段工程建设开始由下部结构施工转向上部结构施工,正式进入箱梁铺设阶段。
中铁十八局集团雄忻高铁河北段站前四标铺架负责人于乐鹏指着一台数十米高的红色运架一体机告诉记者:“过去,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必须先用吊车将箱梁平稳移动到架梁作业地点,再由工人进行架设,施工难度复杂,而且效率不高。有了一体机,工时至少节约了一半。”
预制箱梁过程中,中铁十八局项目团队还引入智慧梁场协同管理平台系统,对混凝土控制、钢筋自动加工等施工流程进行全面监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中铁十八局集团雄忻高铁阜平制梁场场长程正介绍:所谓智慧梁场,主要是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预制箱梁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智慧主要体现在其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协同化以及数据驱动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共同作用于预制箱梁的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箱梁质量。
在推动整个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方面,中铁十八局一直不遗余力。2018年以来,中铁十八局成立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研发中心。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新技术,在铁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道路、公用建筑等领域,累计在45个项目上推进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及装备应用,完成了多个标杆项目。经过完善、创新,该研发中心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智化应用体系、技术体系、研发体系、人才体系。
近年来,中铁十八局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管理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截至2023年底,企业已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累计获得77项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奖项,众多项目成果在行业内进行了发布交流,已具备全领域建筑信息模型(BIM)解决能力与全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实施能力。
中铁十八局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黄欣告诉记者:“智能建造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以工业化建造为主导的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建造模式。中铁十八局正在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施工,智能化、少人化生产,推广新工艺、新工法、新工装,同时积极拓展施工生产一线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以在建管理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