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4年苦头后,印度同意结束中印军事对峙,为何态度发生转变?

10月22日,我国外交部在公布了这样一个消息:中印双方已就边境问题达成了解决方案。

一时间也引发了许多的讨论,毕竟一向自信、想要和我国一较高下的印度,前脚还在边境增兵,摆出一副要跟中国死磕到底的架势。

后脚突然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宣布与中国达成协议,要结束长达四年的军事对峙,甚至还破天荒地对中国做出了“三大承诺”,这怎么想都有些让人感觉不太对劲。

那么印度为何会做出这种决定呢?恐怕还是在吃了4年苦头后,认识到自己恐怕是真的没有和中国对峙的力量了。

中印矛盾

关于如今的中印边境问题,说白了就是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烂摊子。

当年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南亚的殖民利益,故意在中印边境地区制造争议,随手划了一道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而印度独立后,不仅没有积极解决问题,反而继承了英国人的衣钵,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虽然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但中印边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两国关系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几十年间,双方虽经多次谈判,但始终无法达成最终共识。

而到了2020年的边境冲突,无疑是中印关系的又一次重大危机,在这之后,印度更加变本加厉,不仅在边境地区大肆增兵,还不断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军事合作,试图通过拉帮结派来对中国施压。

同时在莫迪政府看来,中国是印度崛起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必须想方设法地压制。

于是,印度政府也学习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百般刁难,一会儿说你偷税漏税,一会儿说你违反环保规定,甚至还直接封禁了TikTok等中国互联网企业。

印度政府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一方面,通过打压中国企业,可以扶持本国企业发展,实现“印度制造”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示好,换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所以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自己已经从各个方面都对我国展开了行动,很快就能对我国造成有利的打击,并且迫使我方在包括边境等问题上就范,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印度政府一巴掌。

自作自受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在印度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印度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数据显示,2023-2024财年,中印贸易额高达1184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度政府的打压不仅没有让本国企业发展壮大,反而导致了国内市场供应链紧张,物价上涨,民众怨声载道。

更讽刺的是,那些跑到印度投资的美日韩企业,最终也不得不依赖从中国进口零部件才能维持生产。

眼看着“印度制造”的梦想破灭,莫迪政府终于意识到,一味地打压中国企业,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另外,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印度在外交战略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直以来,莫迪政府都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一方面与美日澳等国眉来眼去,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关系。

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虽然让印度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平衡术”开始逐渐失效,美西方国家要求印度与俄罗斯划清界限,但印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拒绝在联合国谴责俄罗斯,还趁机低价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这让美国等国非常不满。

同时,印度与加拿大之间的关系也急转直下,2023年9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公开指责印度政府与一名锡克教领袖的死亡有关,引发了印加外交风波。双方互相驱逐外交官,关系降至冰点。

但同时,印度又故意释放出了不少要和西方站在一方的信号,例如莫迪公开出席G7峰会、设立台湾办事处等挑衅我国,从而换取了美国让出不少利益。

而这种情况一多,就导致了印度的信誉在各方几乎都破产了,他们自己把自己带到了一个相当窘迫的位置上。

同时印度在4年的边境冲突中,也不得不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是我国的对手。

我国长期以来为了保护主权,开始大量提高青藏高原上的军事设施和基础建设,并且研发了大量适用于高原战斗的装备,不断加强边防力量。

而印度却并没有做出多少改变,甚至出现过坦克由于不适用于环境落水的情况,双方一对比立马就能体现出差距。

而面对多方面的压力,莫迪政府终于意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中印关系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国际事务中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于是,在今年的金砖国家峰会前夕,印度主动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同意结束中印边境对峙,并破天荒地做出了“三大承诺”。

不过表面上看,印度似乎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但恐怕实际上依然不过是莫迪政府的“权宜之计”。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并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回旋空间。

毕竟一边结束了边境问题,一边有开始在台海搞事情,很难看出他们真的想要与我国就此“化干戈为玉帛”的诚意。

所以对于印度的“示好”,我国也表现得十分冷静,至于能否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带来真正的转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毕竟,听其言、观其行,印度的信誉着实有些太过脆弱了,能否真的就此退让,恐怕还是要看他们怎么做才行。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