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转型变革深水区,保险业最大焦虑来自利差风险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利率下行、监管趋严、地产风险敞口等一系列风险因子的积累,让今年的保险行业意识到,在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稳健经营成为挑战。

4月16日,普华永道发布了《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调查报告2024》(下称“报告”)。当日,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胡静对《华夏时报》表示:“我们从大风控角度出发,并从资产负债管理与资金运用、合规管理、反洗钱、关联交易、操作风险管理、监管报送等方面综合反映了行业现状,提出了助力保险业未来转型发展的相关思考建议。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 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保险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愈发复杂多变。金融监管强调‘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保险行业整体处于转型变革的深水区。从监管与外部环境趋势来看,97%的受访机构认为,未来保险业风险监管将持续趋严;同时超过70%的受访机构认为,未来一年行业风险将有所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告中呈现的行业“声音”更多地显示出险企在当前环境下对于资产配置的焦虑。记者发现,无论是受访样本中的保险集团或是寿险、健康险等机构,均认为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行业面临的资产负债匹配、利差损等系统性风险有所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行业挑战加剧

据了解,报告覆盖国内140家保险机构(12家保险集团,69家人身险公司,51家财产险公司,以及8家再保险公司),保费规模超过全行业整体规模80%,以几乎全覆盖的样本标的揭示了当前保险业应对的风险挑战。

从五年前银行大额存款利率达到4%—5%区间,到如今大额存单利率已经跌破3%;从权益投资收益年化从5%—6%区间,到如今回落到5%以内;债券投资收益率的下滑、寿险新单规模出现下滑,以及保险公司自身内控风险的存在,使得行业正在思考如何主动应对挑战,开展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与利率风险管理。

本报记者梳理报告发现,从风险管理能力来看,超过92%的受访机构认为已建立了与公司业务发展水平基本匹配或领先于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险集团对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更有信心,在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简称SARMRA评估)方面,受访机构预期2024年平均得分为79.24,较“偿二代”二期规则下已迎检公司的实际平均得分高出近2分,其中财产险公司较人身险公司更为乐观,预期得分高于实际平均得分近3分。在人员配备方面,国内保险业近年来不断充实相关专业人员储备,约30%的受访机构人员配备充足(配备8名或以上全职风险管理人员),超60%的机构配备4名及以上全职人员,38%的受访机构配备了经验充足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具有3年以上相关经验的人员不少于5名)。

“风险管理能力是保险行业转型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我们为超过60家公司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经验来看,SARMRA分数高的公司普遍都具有较高的业务质量和投资回报水平,也说明风险管理能力能够保障和促进公司的稳健发展。未来,无论从监管要求的持续合规角度,还是从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角度,行业仍需在风险合规管理上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在普华永道两位合伙人看来,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四早”要求,即早发现、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使得保险业面临更多的监管背景,倒逼行业及时处置风险。就在3月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就发布了一个关于人身险公司综合评级的指引,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对于很多指标和报告的监测频率提高到了按月,原来基本按季度为主,按月的频率上升能够反映出来“四早”原则早发现问题、早介入的大思路。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由于监管的倒逼不得不提高内部管理和数据监测的频率;跟过去几年行业在做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所谓风险关口前移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不能等到事后再去做处置、做追责,或者补救,更多是把风险管理做到事前。在准入领域,核保业务还没进来的时候,在投前领域风险管理应该要更多地发挥作用。所以这与行业里面风险关口前移,早期纠错机制思路是一致的。”周瑾受访时指出。

行业焦虑利差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保险行业最大的焦虑点来自利差风险。

“第一,利率下行、股市波动,对行业偿付能力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建议监管部门出台更多的逆周期措施;第二,银行系公司普遍与母行的关联交易比较多,导致在风险综合比较集中无法评为A类,但关联交易的真实风险不大,建议监管部门修订风险综合评级体系中关联交易的评分规则。”某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部董秘、首席风险官称。

另外一家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则指出,寿险是利差风险的持续存在,需持续压降负债成本,拓宽投资渠道;此外利率持续下降,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面临挑战。

“资本市场波动较大,负债端成本较为刚性,成本收益匹配压力较大,长期限资产配置品种较为单一,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大。”另有寿险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称。

而这些观点无不反映出险企在急切寻找新投资品种。

胡静在4月16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挑战列在首位的是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工具不够丰富,长期债券、长期资产相比较少,过去这几年行业做价值转型,一直也在做一些长期产品,包括很多终身寿险等,把负债周期也不断拉长,但这种错配的结果在加剧。

“如果从行业这次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最急迫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关于利差损的风险问题,利率下行导致投资收益慢慢回落是个必然趋势,放眼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经历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都要逐渐地回归,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保险行业必须顺应这个大环境做好资产负债匹配,保险公司的息差、利差、费差中,利差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怎么样获得利差,就是要确保资金成本跟投资收益之间能够有合理的差,如果出现倒挂肯定出现亏损。如果资金运用端投资收益下降的话,能做的一个方面就是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资金成本的刚性可能要打破,更多是跟着市场走,跟客户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这个问题也是当前利差损产生的外部因素。”周瑾向本报记者表示。

而对于保险资金的“出海”,过去几年保险资金在海外市场多有涉足,而近年来则很少提及,跨境投资能否扭转险资面临的国内利率下降的利差风险,也备受关注。

“四五年以前中国保险机构出海,相比国内的投资回报率还是最高的,那时候国内的利率还有4%、5%,国外不管美国、日本、欧洲,都是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在那边做全球的资产配置是不是一定比在投资中国能够有更好的回报,需要考量;这两年,大家更看好的是在中国投资,即便面临一些挑战,但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相比很多发达市场,还是更有增长潜力,所以行业还是把精力更聚焦在国内。只是最近大家看到美元利率从去年下半年加息以后,导致美元利率提高,所以大家觉得美元能够拿到5%—6%的收益,但问题是对于美元高利率是不是可持续,这是一个问号。即便在香港市场,美元短端利率是高,但远端的利率未必有那么高,资金贸然出海以后,一旦其他收益回落,又会面临新的问题,所以‘出海’还是要慎重。”周瑾指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