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蔡昇達:在花蓮山海之間,學習平衡且漂亮地活著

海边生活、采集的人。 图/蔡升达摄影

「你的向往,我们的日常。」这是近两年来最常说的一句话了。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人们像被打开了另一组开关,从被阖上的小盒子里,开始向更宽广辽阔的户外渴求,希望找到可以低接触、高品质的自在生活之处,却不用担心生活所需的资源短缺。「那不就满地都是啊!」花莲人说。

走得多深多远,由你决定

花莲是一座族群丰富多元且密集的城市,停留深根就此住下来的人们,可以往前推算的历史至少超过六百年,与自然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留下了庞大且无法量化的古老智慧,依然在这座城市里流转,并且持续在日常里实践。

每次有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总会问起该怎么判断海浪的呼吸?怎么森林采集?你们怎么知道这个可以当香料?为什么这种木头不能熏肉?竹子的烤架不会烧掉?总是有一百个为什么「你们怎么都知道?」

花莲与自然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留下了庞大且无法量化的古老智慧。 图/蔡升达摄影

让我想起初来乍到这座城市的自己,16年后终于理解当地朋友们挂在嘴巴的那句话:「哪里有这么多问题?没有遭遇当下的情况,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我只是遇到了就去做。你能不能学会,就要看你可以待多久嘛?」此话背后的意义。

从不断重复造访同一处的旅行方式开始,我逐渐「跟着」懂得观看月亮、潮水,在礁石岩岸上跑浪,捡拾海菜、敲打螺贝类、获取渔获,钻进地方的厨房里,施展时间的魔法腌制;懂得风带来的气味、了解植物嫩芽被啃咬的状态、湿润土壤上的新鲜蹄印,升起一把刚刚好的火,感谢并亲手处理生命赠与我们的礼物。

生活艺术的示范之地

当每一趟因为旅程的劳动结束时,坐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看着火红的月亮从太平洋升起,躺在落叶铺垫而成的森林地上,让老人家幻化而成的星星坠入眼睛。我依然是看着大山也看着大海,但视野已经开始不同,珍贵的秘密都藏在日常生活的无数种情境里,移动的速度决定获得资讯的厚度,停留的时间长度决定未来生活的广度。

山林生活、采集的人。 图/蔡升达摄影

疫情给了一把重新思考在有限的生命里重新定位「价值」的钥匙,花莲设计中心成立之际,我们将近年的深刻体会「古老智慧的当代再应用」定为年度主题,以土壤导入水与火的古老工艺,创造出当代生活的器与物,猛然发现,我早就被这座城市「设计」了,从躯壳到大脑、里面到外面,都是如何平衡且漂亮地活着的养成。

体验1:穿梭在大山大海之间

也许是因为多元族群丰富且密集的城市特性,花莲早已习惯不同元素的注入。每到夏天,盐寮海边为期一周的「海或疯市集」,吸引超过三百个摊位与上千个崇尚艺术与手作的人涌入,与海为邻,七天七夜自由奔放的灵魂随处绽放。

海或疯市集共同发起人Kulo现场创作。 图/蔡升达提供

从海到山,旧称「赫赫斯」的大礼部落,位于太鲁阁国家公园内砂卡当溪与立雾山、清水大山海拔约1100至1200之间的台地,是车子到不了,只能靠双脚徒步抵达的地方。大礼部落长期居住户阿淀大哥,在部落没有电力进入的条件下,透过整理自己的传统领域、开辟健行路径,不定期举办不插电的山谷音乐会,创造太鲁阁族人生活智慧与当代休闲融合的体验,从太鲁阁传统香蕉饭制作、天然材料手作课、动物栖地观察与导览,结合不同旅人共同企划野地私厨、茶席、轻奢露营三天两夜、森林疗愈瑜伽等,没有固定形式,只有「感觉对了就对了!」。

大礼部落是车子到不了,只能靠双脚徒步抵达的地方。 图/蔡升达摄影

进入秋季,十月份在花莲中南区的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结合太巴塱部落的「Pangcah生活节」,应用阿美族地方神话、工艺、歌谣打造共创艺术,住在动物的生态廊道之间,过一场脚扎进土壤里的「美式生活」。

Pangcah生活节。 图/蔡升达提供

体验2:动物吃剩的那些我们捡起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是最迅速进入一座城市感受地方生活文化的方法。「拿刚刚好就好,牠们吃剩的换你吃!」采集的智慧是花莲各族群在山海间生活的浪漫。被松鼠咬一口的面包果、鱼吃剩的鹿角海菜、比螃蟹更螃蟹的藤壶,更别说还有琳瑯满目的无数种螺贝类,花莲市区「流流社餐厅」的桌上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布,五颜六色各式造型与材料的产地食材在餐桌上高低层次错落,餐厅在饕客口中的暱称叫做猜猜看,十道菜至少有一半猜不出来,一口一个故事,每一份料理都是揭开一道山海出的谜。

流流社李秀美。 图/李尚谦摄影

丰滨乡石梯渔港后面的山上,没有地址门牌的「米汐自然农园」,桌上的料理都在触手可及的范围。「我们跟着四季换菜单,桑椹佐笠螺藤芯串、烟熏神秘果槟榔,你现在吃的不是创意料理,是海岸阿美族的日常生活,哦~你手上神秘果是猴子吃剩的,只有这九颗,要感恩。」园区主人吕建达沾沾自喜。

米汐自然农园,餐盘里是猴子吃剩的神秘果。 图/米汐自然农园提供

◎责任编辑:胡士恩、林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