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要做好"潮水退去"后的准备?房地产或将出现3个趋势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业内人士指出,从明年起,房地产市场或将进入深度调整期。置业者和房企都要未雨绸缪,做好"潮水退去"后的准备。
一、房地产告别金融属性,回归居住本源
金融属性曾是房地产最耀眼的标签。高杠杆、高周转、高收益,大量资金涌入房市,助推房价一路高歌。投资客大量涌入,全款购房者比比皆是。一度时间,楼市的财富神话甚嚣尘上,购房者对房产增值的预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随着调控政策的持续收紧和市场预期的逐步回归理性,"房住不炒"正在从口号走向现实。限购、限贷、限价,一系列从严调控措施正在逐步祛除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楼市成交降温,改善性需求占比下降,房地产回归"居者有其屋"的居住属性已然成势。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19家银行中,有14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减少。其中,国有六大行(工农中建交)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均下降,多则减少了1000多亿,仅有邮储银行贷款余额小幅增长。个人按揭贷款的收缩反映出政策对房地产金融属性的刻意压制。未来,房地产信贷有望回归"三稳"正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实体经济让出更多金融资源。房价上涨预期被抑制,居民杠杆率企稳回落,楼市终将告别过度金融化的时代。
二、市场转向分化,库存去化承压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需求端的全面降温,市场正在加速分化。一线城市凭借其深厚的产业根基和强大的人口吸附能力,仍保持着较强的造血功能;但对于那些产业空心化、人口持续流失的三四线城市而言,楼市的过剩之势已不可逆转。
易居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7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规模为46464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0%,同比减少3.5%。7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面积按一、二、三四线城市分类,分别为3518万平方米、23553万平方米和21393万平方米,环比增速分别为-1.5%、-0.9%和-1.1%,同比增速分别为9.2%、-5.1%和-3.6%。库存的快速累积给房企资金周转带来严峻考验。此外,从城市排序来看,7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有44个城市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有33个城市位于18-36个月区间,剩下的23个城市去化周期低于18个月。楼市"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不再,降价促销、抢收抢结的场景频频上演。
而被库存困扰的,不仅仅是房企。那些一腔热血奔赴三四线城市,购置了一两套房产的投资客们,也正承受着资产贬值的巨大压力。在居住属性占主导的市场环境下,他们手中的房子难觅下家,即便愿意降价求售,也往往因当地市场的疲软而事倍功半。如何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回笼,将是整个房地产生态链上的共同课题。
三、租赁崛起在即,先租后买或成趋势
政府主导的保障性租赁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提出了未来5年新增百万套保租房的宏伟目标。这些公租房不仅租金低廉,而且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商品房享有同等权利。"租购同权"的理念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
长期以来,在"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国人对租房有着某种心理抵触。但随着住房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流动加剧,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长期租房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那些暂时无力购房的青年群体而言,"先租后买"无疑是一个现实而务实的选择。一个健康成熟的住房体系,必然是租购并举,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不仅有利于化解当前的库存压力,更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住有所居格局。
阵痛过后,必将重生。尽管短期内房地产业仍难言乐观,但放眼未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难以撼动。正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所言:"房地产下行周期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唯有变革,方能涅槃。"
面对变局,我们要拥抱变革。以"三稳"为基调,平抑非理性需求;以"双轮驱动"为引擎,提振住房消费;以产城融合为路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唯此,房地产业方可重焕生机,为中国经济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