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到“众人”,在传承中积累文化自信
齐鲁壹点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策划推出的“新中国同龄人口述史”,展示了新中国同龄人各具特色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故事承载着时代记忆,也是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王天明:75年的“微雕”人生》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微雕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个两平方厘米的石头上,刻了300多字的《兰亭序》。王天明的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而他对传承的执着更是触动人心。
文化艺术的生生不息,源于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再生与发展,更是文化自信的积累与展现。王天明将文化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以前微雕是我的爱好,现在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他的一个徒弟叫董光庆,是山东博物馆的一名保安,工作之余喜欢作画和创作微雕。如今,董光庆已经成了“网红”,被网友称为“扫地僧”。现在,王天明的两个徒弟也各自收徒,加上他的师傅杨瑞生,济南微雕艺术已经传承了四代。
“文化传承”在另一篇文章《梁广斌:为一出好戏坚守75年》里也得到了体现。王皮戏的非遗传承人梁广斌,在寻找接班人的初期遇到了困难,一度只能依靠他的老伴来临时“顶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广斌的坚持和热爱逐渐感染了周围的人,他现在已成功收下了六位徒弟。“老师传给我了,我要是没传下去,我就对不起老师”,梁广斌朴素的语言里,“执着”两字的温度触手可及。
艺术的魅力,常常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生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核舟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核雕艺术的绝美画卷。“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短短几十个字的描述,很多人都会背诵。一叶核舟,集微雕、书法、篆刻一体,我们与“奇巧人王叔远”神交久矣。
不知“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是否经后辈之手发扬光大。因为文化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的辉煌,更在于它在当代的活力与繁荣,这中间靠的是文化传承“一线相牵”。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要求。“直达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等重要表述,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基层共振的大有可为:从“一人”到“众人”,广阔天地让文化艺术种子萌发、开枝散叶;从手把手传递到心与心相通,带着温度与亲情的传承,让文化自信潜滋暗长,最终勃发成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作者:邵子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