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人才辈出 传承文化

河南漯河市位居河南中部偏南方之地,位处于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之交错地带,属于黄淮平原当地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境内沙河澧河颍河等共18条。

漯河气候属暖温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自然矿产资源有岩盐,面积约80平方公里,储量为400亿吨,居中国第2。漯河早年因水而兴,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即在此定居。

交通网绵密 四通八达

南北朝时,北魏在此筑奇雒城,设南颍川郡。明永乐16年(1419年)「颍川郡志」记载说,「螺湾渡在东五里,乃沙河交汇之处,钧、许、陈、蔡南北往来之冲,二水洄环如海螺,因得名」。明嘉靖19年(1540年)建螺湾河镇;嘉靖21年,改「螺」为「漯」;嘉靖33年,曾名漯湾店」,为郾城县11个集镇之一,乃沙河之重要津渡

明朝诗人曾作诗称赞当地繁荣景象,「舟行此焉薄,贾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清咸丰3年(1852年)修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漯河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2004年9月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3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人。

史载,南宋绍兴10年,宋抗金于郾城,即著名「郾城大战」。1904年,平汉铁路部分通车,漯河火车站投入运营。1927年,国民政府2次北伐,唐生智部与奉系军阀在漯激战,奉军伤亡万余,溃走许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军侵占。1945年9月20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临漯接受日军中将鹰森孝递交的投降书。漯河为全国15个受降点之一。

漯河人才辈出,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以及清光绪4年任台北知府陈星聚等人。漯河也是中原的交通枢纽,境内有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南(京)洛(阳)高速公路以及京广、漯宝(丰)、漯阜(阳)、漯舞(阳)铁路和正在建设的石(石家庄)武(汉)高速铁路纵横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漯河市区面积为1 ,0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6万人。

曾任台北知府的漯河市人陈星聚,字耀堂,清嘉庆22年(西元1807年)生于临颍县陈镇台陈村。他在担任台北知府之前,曾历任福建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等知县,后升任台湾鹿港淡水同知。他在光绪初年担任台北知府时,废除苛税,为民造福,得台北人民拥戴。时值中华多事之秋,英、法、俄、日等列强入侵中国,陈星聚省简政务,修固城池。中法战争爆发后,又竭力筹款,购置武器,招募丁勇,扩充军队,以备战火延台时坚守台北。

光绪10年10月,基隆失守,法军兵分两路攻台北和淡水,台湾和大陆海运交通隔绝,形势危急。年已68岁的陈星聚义愤填膺,决与台北共存亡。令其家人坐守水井,拟城破后全家投井殉国。其本人则日夜巡视海防,督战指挥,激励士气,英勇抗敌。几经生死搏斗,终于击退法军,守住了台北。

后因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陈星聚忧愤而死,终年69岁。其遗体运回临颍故里安葬。台北各界人士敬仰其功绩,修「陈公祠」以祀。2008年,漯河市政府在其故里建「陈星聚纪念馆」,现已对世人开放。

除陈星聚之外,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也是漯河市人。汉代经学家许慎于西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12年)著作「说文解字」。许慎(约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他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并有「字圣」之称。

许慎 研究汉字先驱

他所编着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共14篇,收集小篆古文等共9353文(独体为文)字(合体为字),并解说每一个字的形体、声音、训诂(字义)。「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的文字训诂,以及有关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1,800年来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之一。

若没有「说文解字」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莫说解读商代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与战国时期的古文。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缺的桥梁和钥匙。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汉字,而「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首开研究汉字之事,可谓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