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尽援绝 黄伯韬拒俘拔枪自戕──戎马一生李宗仁(二十)

东南军政长官陈诚将军(左4)与汤恩伯将军(左2)等亲赴第一线视察。(本报系资料照片)

我闻此讯息后,即向蒋先生建议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氏统一指挥。因为在战略上说,黄淮平原西至潼关、宜昌,东达滨海岸,本是一个地理单位;更有陇海、平汉、津浦三铁路纵横构成一交通网,调遣部队和指挥作战均极方便。无奈蒋先生不接受这一建议。他硬要把这个战略单位分裂为「华中」、「华东」两个剿匪总指挥部。此种分割已铸大错,而以刘峙担任更重要的华东剿匪总司令长官,尤非其选。

天子门生 骄纵不堪

此时驻防徐州的为中央嫡系部队的精华,约三十余万人,全系美式配备的机械化部队,由兵团司令清泉指挥。黄伯韬兵团则驻于徐州东约五十余华里陇海东段的曹八集碾庄一带,以为犄角。杜聿明和邱清泉在徐州的战略是采取严阵以待的方式。杜、邱二人皆是「天子门生」,志大言夸,骄纵不堪。东北、华北一连串的失败并未动摇他们无知的骄傲和可怕的自信。他们仍然认为共军不堪一击。眼见共军六十余万自四方向徐州合围,杜、邱二人却守株待兔,希望共军在徐州四郊平原猛烈围攻,好让中央的机械化部队充分发挥效能

谁知共军指挥官陈毅刘伯承也十分狡黠,他们避免和中央机械化部队作阵地战,只是遥遥实行围困。同时用以大吃小的「人海战术」,于十一月初旬将火力较差的黄伯韬兵团(四个军,七万余人)重重围困,猛烈进攻。

黄伯韬突围不成,乃向邱清泉乞援。清泉竟拒不赴援。参谋总长顾祝同见事急,遂亲自飞往徐州,责令邱清泉出兵。邱清泉把眼睛一瞪,说:「我出兵援黄,徐州方面出事,谁能负责?!」

顾祝同拍胸说:「我是参谋总长,徐州失守,我参谋总长负责!」

邱说:「你说得好,你才负不了责呢!」

顾说:「难道你一定要违抗我参谋总长的命令?」

邱说:「什么总长不总长,我就是不出兵!」

顾墨三气得面孔发青,但他终无法使邱清泉援黄。此事在别的军事系统看来,简直是笑话,在他们黄埔系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大家都有「通天本领」,谁能管得着谁呢?

顾祝同回报蒋先生。蒋先生居然「御驾亲征」,专机飞徐,在飞机上以电话命令邱清泉出兵援黄。邱仍然以徐州危险为辞,抗不从命,蒋亦无功而返。

至十一月二十二日,黄伯韬弹尽援绝,全军覆没,伯韬不愿被俘,乃拔枪自戕而死。

当此消息在南京传出时,我们几乎不能相信,因为邱清泉拒绝参谋总长之命犹可,何以蒋先生的命令亦不能生效。因此有很多人就怀疑邱清泉的抗命是蒋先生授意的;至少蒋先生的命令的语气是可以便宜行事的,清泉才敢如此。因为黄伯韬兵团原是「杂牌」,早在蒋先生蓄意消灭之列,为使邱清泉保存实力而牺牲黄伯韬,也并不是费解的事。

黄伯韬所辖的四个军,一军原余汉谋广东部队,一军原为杨森所部川军,其余两军亦属「杂牌」。抗战胜利后不久,蒋先生命宋子文主粤,特于衢州设一绥靖公署,调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为衢州绥署主任。这又是一项因人设事的空机关。余汉谋就职之后,他的两个军遂奉命北调至苏北、鲁南剿共,受汤恩伯指挥。

精锐国军 几被消灭

粤军北上后,中央又施展分割的故技,将一个军拨归黄伯韬指挥,调往鲁南;另一军则调往陕、甘,受胡宗南指挥。此令一出,余汉谋便认为不妥。因为这两军都是岭南子弟,相依为命已久,作战时互相配合尤为有效。如今分调两地,殊无此必要。加以两广人民对陕、甘的气候、语言、生活习惯均不能适应,尤不能发挥作战效能,徒作无谓牺牲。

余汉谋首先向白崇禧和我诉衷曲,请向中央说项,收回成命。白崇禧和我都觉得我二人如开口,不但无效,反而得更坏结果余氏不得已,乃亲向参谋总长陈诚请求。陈诚竟把桌子一拍,说:「你要把两军人留在一起,预备造反啦!」此时抗战新胜,陈诚之势炙手可热,余汉谋何敢多辩,只得黯然而退。孰知三年之后,黄伯韬全军就这样平白无辜地给牺牲了。抗战期中及抗战以后,中央企图消灭异己,结果害人害己的事例,像这样的真是罄竹难书啊!

黄伯韬兵团覆灭之后,共军陈毅、陈赓、刘伯承等部加上新降受编的国军,不下百万,遂将徐州重重包围。他们的战略是围而不战以坐困国军。徐州至蚌埠的铁路交通已全部被破坏,国军的补给全凭空运。军队和居民都煤、粮两缺。时已隆冬,黄、淮一带雨雪交加,大军数十万饥寒交迫,惨不忍睹。蒋先生乃电令华中剿总速遣大军往救。白崇禧乃于十一月底派黄维兵团(约十万人)自豫东循皖北一线向徐州增援。黄维师次皖北宿县以南的双堆集时,便为共军围困,战斗不及一周,卒于十二月中旬全军覆没,黄维被俘。

当黄维兵团被围时,徐州已完全孤立,蒋先生乃决定放弃徐州,下令各军突围南撤。但此次蒋先生亲自指挥撤兵又重演锦州的故剧。大军数十万并不按战术原则作有条理的撤退。因此一声「撤退」,便人马杂沓,夺路而逃。风雪满天,道路泥泞,各地大军挤成一团,进退两难。全军于十二月二日放弃徐州之后,勉强行抵徐州以南永城一带,又被共军重重围困。共军并发动民夫数十万,于一夜之间掘壕沟数道,使国军机械化部队毫无移动的余地。国军便在风雪之中露宿兼旬,终于饥寒交迫中全军覆没,邱清泉死于乱军之中,杜聿明则被共军生擒。国军精锐,至此几全部消灭,剿共战事,遂不可收拾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