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保卫台湾? 立铜像纪念他不会心酸吗?

▲阳明、辅仁大学蒋介石像遭喷漆(图/翻摄自无限期支持-全台装置艺术蒋脸书)

作者彭振宣

编按:本文深蓝色粗体字为引自史料原述。

最近由于台南基隆等地都开始处理蒋介石的铜像,引起了又一次有关蒋介石功过的讨论,而那些认为蒋介石应该受到推崇的人,最爱提的「功绩」莫过于「蒋介石保卫台湾,使台湾不受共产党的统治。」然而,这真的能够算是蒋介石的功劳吗?

事实上,后来在金门击退共军,缔造「古宁头大捷」的胡琏将军,以及他所率领的新编第12军团,本来是打算参加中华民国政府长江保卫战役的,然而,很可能由于当时刚刚下野,只具备平民身分的蒋介石从中破坏,使得这支部队遭到蒋介石私自征用,被调离长江防线。最后使得中华民国的长江防线崩溃,使台湾遭遇中共的军力威胁

首先我们就来引述,建立了新编第12兵团,又在古宁头之战、八二三炮战缔造胜利,有「金门战神」之称的「胡琏」胡伯玉将军所亲自撰写的纪录。胡琏将军曾亲自著作一本《泛述古宁头之战》,其中谈到了率领新编第12兵团参与古宁头之战的始末。本文引述的这本,是民国64年由「国防部印制厂」所出版的版本。

在该书的第5、6页,也就是第二章〈从第二编练司令部到第十二兵团〉,第一节「对当时局势之见解」中,提到了胡琏原本如何打算率领新编的军团参加江防作战,而又如何遭遇「当局」拒绝的始末。

当时胡琏将军,不单只打算率领在江南重建的军团参与作战。还仔细的拟定了万全的防御计划。以下直接引述胡琏将军的原话:

争取两三个月时间,迅速充实李弥将军之第八、九两军,并指挥其原辖之三十九军,控制于芜湖附近。另以阙汉骞将军指挥五十四及九十九两军,集结于镇江周边。琏愿率辖下「三个军」(按:当时这三个军就是后来的新编第12兵团雏型),位置于广德地区。

接着胡琏将军更进一步的谈这项部署的原理:

在中国历史上,虞允文采石之捷,朱元璋当涂之济,拓拔魏瓜州之扼,孙传芳龙潭之败,等等战例,皆说明由淮渡江,总在南京上下游。今姑且假定,匪从上游渡犯,我以芜湖兵团趁其立脚未定,猛烈反击,再以广德兵团(按:就是胡琏将军所率领的新部队)急行援之,必可如虞允文之故事。若匪从下游渡犯,我已镇江兵团迎击,广德兵团则以急行加入助战,匪必再蹈孙传芳覆辙。匪若两路来犯,我则集中芜湖、广德两兵团,先歼上游,再次转歼下游。

胡琏所规划的这项部署,以战略上来说,是在南京上下游以三个兵团建立一个类似三角型的「内线作战」(Interior lines)阵地。无论这三角型的哪一个端点与共军接触,都可以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透过三角型的其他两个端点增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共军。

这套战法在东方古代兵法,称为「犄角之势」,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守淮》便是用这套方法建议南宋淮河防线的布署。而在西方,正是名将拿破仑所爱用的战法。例如「奥斯特里兹战役」(Battle of Austerlitz)便是这种战法的代表作。

内线作战的关键就在于,居于内线的军队,在机动性上优于处在外线的军队。因此在调动、增援、补给上能够取得优势,使「总数」居于劣势的守方,能够透过上述优势,取得「局部优势」进而取得「以寡击众」的良机。而胡琏将军分析当时的敌我形势,更进一步的说明国民政府军在长江堵截共军的胜机:

兵以将为主,将以气为先,但得良将,敢拼敢斗,无虞兵不勇、械不利也。陈、刘两兵团匪数近百万,横渡大江,不特船只难集,及时间上亦必甚久,兼有我海空军之阻挠,其行动定较迟滞。故今日之急务,应为择将励兵,沿江为守。

然而这套必胜的战略,却遭到了「当局」的拒绝。胡琏将军叙述他当时找到了受到当局所重用的「刘玉章」将军引荐,得以亲自会面「京沪杭警备当局」负责人。但该「当局」却直接批驳了胡琏将军的提案,并强制将他与他的部队调出江防第一线。胡琏将军回忆:

惟予不识京沪杭警备当局,适刘玉章将军时为该当局所倚重,乃请刘介绍引见。迨谈至「我愿留在前线,为保卫京沪而尽力……。」该当局即大声答曰:「你应到后方休息,至少六个月……。」适胡适之先生来访,我乃兴辞而出。

胡琏将军为了捍卫长江防线的壮志,仍不死心,据理力争了多次。但不只遭到严峻的拒绝,司令部更被迫南调,并遭到直接监管:

二月中,该当局召集若干整补部队长会议于杭州,会后我仍以我之构想详为面报,所得答复,一如前次,且规定我之司令部与衢州绥署共处一地。

接着胡琏的军团更被迫一路南移,最后才落脚江西。一直等到共军已突破长江防线后,才受命入援金门:

私念匪寇必渡江,彼时独木如何可支大厦?乃决定本训练司令部所辖第十及第十八两军收容地为江山,至二月底,共得八千余人。在上饶附近之第六十七军,亦有番号而人员不足。三月初,适国防部有「第二编练司令部应绥靖赣、浙、闽三省边区,以防共匪潜入渗透」之命。予乃请准衢州绥署,移司令部于江西南城。

由上述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破坏长江防线的关键,就是这位「京沪杭警备当局」。而这位「京沪杭警备当局」究竟是谁?是当时的总统李宗仁?还是李宗仁旗下的将军?为何胡琏将军有所顾虑,不敢直指此公姓名,他究竟是谁?

这位在胡琏将军亲笔著作《泛述古宁头之战》中被隐去姓名的「京沪杭警备当局」,在胡琏将军旧部,同时也是《泛述古宁头之战》校对者「王禹廷」所着的《胡连评传》第131页中,便直接指出了是当时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

这个「汤恩伯」是什么来路?为什么他要图谋破坏当时的长江防线?这点我们可以从另一位当事人,也就是当时「中华民国合法总统」李宗仁的回忆录中得知。在《李宗仁回忆录》第六十七章「不堪回首的江南战役」,李宗仁回忆(以下引自《李宗仁回忆录》):

蒋先生最不可饶恕的干预,便是他破坏了政府的江防计划。……此次守江,虽已属下策,但我们究有强大的空军和数十艘军舰为共军所无,若善加利用,共军亦未必可以飞渡长江。无奈蒋先生无意守江,却要守上海一所死城。执行他这错误战略的,便是他最宠信而实际最脓包的「汤恩伯」。

李宗仁接着回忆汤恩伯如何在作战会议上蓄意破坏长江防守计划:

一、二月之间(按:正是汤恩伯把胡琏赶去江西之时),当共军已逐渐迫近长江北岸时,国防部召开江防紧急会议,事前并由该部作战厅厅长蔡文治中将拟就守江计划,开会时提出讨论。此次会议由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出席者有各级将领蔡文治、汤恩伯等人。我与何应钦也应邀列席。

李宗仁接着简述当时国防部所拟定的江防计划:

首由蔡文治提出江防计划。大意是说,我江防军主力应自南京向上下游延伸。因为这一段长江江面较狭,北岸支流甚多。共军所征集预备渡江的民船多藏于这些河湾之内。至于江阴以下之长江江面极濶,江北又无支河,共军不易偷渡,可以不必用重兵防守。此一方案,何应钦、顾祝同和我都认为十分妥洽。

(按:《胡琏评传》作者也认同蔡文治的这项计划,认为该计划的布防区域虽与胡琏的建议不同,但同样是一个能发挥内线优势的布署。)

接下来,汤恩伯就开始大显身手,蓄意破坏这项计划:

但是汤恩伯却大不以为然,声言这方案大违「总裁」(按:这个总裁就是刚第三度下野,只具备「平民身分」的蒋介石)意旨。他因而另提一套方案,大体是把我江防军主力集中于河阴以下,以上海为据点,集中防守。至于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数部队以为应付,简言之,便是守上海而不守长江。

不只如此,接着汤恩伯更摆出军阀手段,完全视政府法制与军人所应具备的服从性,以武力要胁国防部官员:

蔡文治认为这是自杀政策,在战略及战术上均属下策。无奈汤恩伯市长有实权的江防总司令,他的防地上自湖口,下至大海,大军四十余万人都在他一人节制之下。汤坚持他的守据点的计划,并说:「这是总裁的方案,我必须执行!」

(按:中华民国的防卫计划,不听总统与国防部的,居然听一个下野平民的,这不叫军阀土匪,什么叫军阀土匪?)

接着汤恩伯更匪性大发,开始耍赖:

蔡文治说:「就战略、战术来看,我想不论中外军事家都不会认为放弃长江而守上海是正确的。现在代总统、何院长、顾参谋总长都同意我们作战厅的方案,为什么你独持异议?」汤说:「我不管别人,总裁吩咐怎么做便怎么做!」蔡说:「总裁已经下野了,你还拿大帽子来压人,违抗参谋总长的作战计划,如果敌人过江,你能守的住上海吗?」

(按:汤恩伯大概以为中华民国政府是梁山上的聚义厅,他是宋江大哥忠肝义胆的黑旋风李逵。请参考《水浒传》第七十五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汤恩伯至此已血脉贲张,完全失去常态,顿然把桌子一拍,大声嘶吼道:「你蔡文治是什么东西?什么守江不守江,我枪毙你再说,我枪毙你再说……。」说着,把文件一推便冲出会场,扬长而去。

所以很明显,中华民国丢掉长江以南,被迫要守卫台湾的头号战犯,就是奸佞「汤恩伯」。但汤恩伯跟蒋介石的关系究竟为何?我们可以推测有两种可能:

(一)一切都跟蒋介石无关,只是汤恩伯这名祸国奸佞在欺上瞒下。

这是胡琏将军的看法。在《胡琏评传》131页中,作者提到:

汤恩伯对于胡将军的连番建议,峻拒不纳,不知是因为他与陈诚不睦,故而迁怒于胡?亦或因器识不广,无法容纳卓荣之才?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叹国运不佳耳!事后若干年,胡伯玉将军(按:胡琏将军,字伯玉。)对人谈及,深觉后悔。「当时如果到溪口报告老先生(蒋介石),说不定会蒙采纳,则大局当有挽救的希望。我为什么没去呢?实在追悔莫及。」

(二)汤恩伯其实跟蒋介石狼狈为奸,汤恩伯只是蒋介石意志的代行者。

这是当时总统李宗仁先生的看法。李宗仁认为蒋介石一开始就阴谋退守台湾,把中华民国改造成完全由他一人独裁的政权。而守上海只是争取时间,多搜括中国的金钱资源,运到台湾供他利用。在《李宗仁回忆录》第929页谈到:

我不能有丝毫作为的第一项基本原因,便是蒋先生在决定引退时,即已打算放弃大陆,退保台湾,以贯彻其改造党政军,成为三位一体的心愿,维持一个清一色的小朝廷。他更深信大陆放弃之后,国际情势必益恶化,第三次世界大战亦必随之爆发,即可因人成事,回大陆重温接收政权的美梦。为布置这一退路,蒋先生于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突然命令孙科的行政院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

而后李宗仁谈了更多,蒋介石当时指使汤恩伯在上海干的各种坏事。以及谈到「陈仪」(就是之前在台湾引发二二八事件的那位),在浙江由于打算阻止蒋经国的「救国团鱼肉乡民,反而被太子党倒打一耙,陷害成为「匪谍」最后遭汤恩伯枪决之事。有兴趣者可以自行参考。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汤恩伯都是十足的奸佞。然而这位奸臣,却在稍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福建省政府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而接下来「古宁头之役」的胜利,实质上是由日本军官根本博,以及胡琏、李良荣联手赢得。然而汤恩伯却在战后依靠「古宁头的战功」洗白,后成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为此,古宁头的战功归属还曾经成为一个悬案,各方人马为了自身长官的名誉,在报纸杂志上展开长期论战。

从蒋介石下野前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而事后又不究责的作法。我们可以断言中华民国失去江南,导致台湾遭遇中共威胁,就算不是蒋介石的直接罪恶,也是间接由他一手造成。就算后面有「古宁头之役」,蒋介石也顶多只是「将功抵罪」,解决掉他自己捅的楼子而已。

更何况长江防线要真是蒋介石授意汤恩伯蓄意破坏,蒋介石可是被拖去枪毙十次,都抵不了他造成的罪恶。以台湾人而言,要说蒋介石对保卫台湾有任何贡献,那可是根本谈不上。

而以那些从1945年后从中国搬迁至台湾的朋友而言,蒋介石更是害的诸位家中长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元凶。蒋介石既然害的诸位家中长辈当年被迫四散飘零,横渡「大江大海」。如今各地却仍竖立着此人的铜像「加以纪念」,诸位心中难道不觉得心酸

因此台南、基隆等市政首长对蒋介石铜像的处理方法,恐怕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的作法。

●作者彭振宣,目前就读中山大学政治所硕士班。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中正公园蒋公铜像。(图/基隆市府工务处公用事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