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驾驶到跨域融合,黑芝麻智能抢跑英伟达

英伟达想要实现的“One chip to rule them all”时代,正在被国内芯片初创公司率先抢跑。

去年英伟达推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强自动驾驶芯片”DRIVE Thor,单颗算力高达2000 TOPS,还号称可以实现一“芯”多用,同时集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载操作系统的计算需求。

黄仁勋将其称为“One chip to rule them all”,不仅刷新了自动驾驶芯片算力的“天花板”,还为后续中央计算架构的推出奠定了先发优势。

这无疑加大了车载芯片的国产替代难度,不过DRIVE Thor要到2025年才能量产,三年左右的时间差也给了国产芯片企业赶超的机会。

就在4月7日,在“芯所向 至未来 BEST TECH Day 2023”黑芝麻智能战略发布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黑芝麻智能发布了其全新产品线——武当系列智能汽车跨域计算平台及其首款芯片C1200。

据介绍,C1200单颗芯片能够满足包括CMS(电子后视镜)系统、行泊一体、整车计算、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大灯、舱内感知系统等跨域计算场景。

其覆盖的计算需求远超英伟达DRIVE Thor,这也是为什么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称C1200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跨域融合计算芯片。

不仅如此,C1200今年下半年就会向客户提供样片,单记章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希望C1200明年年底就可以量产上车,尽管时间非常有挑战。

这意味着黑芝麻智能的“One chip to rule them all”不仅比英伟达集成的功能更多,还比DRIVE Thor提前一年实现量产。

更重要的是,在车企卷功能、卷价格、卷平台、卷渠道的超级内卷时期,成本压力已经从终端市场层层传递至车企和供应链,而黑芝麻智能的武当系列以及华山系列提供的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已经在竞争中表现出了优势。

智能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实现。

01

从自动驾驶到跨域融合计算芯片

武当系列智能汽车跨域计算平台及其首款芯片C1200的发布,也标志着黑芝麻智能的定位从“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的引领者”升级为“智能汽车计算芯片的引领者”。

对于黑芝麻智能来说,这一战略定位的改变,既是出于前瞻性的技术布局考虑,也是应对企业现实经营的举措。

在单记章看来,“芯片是量的市场,没有量,芯片一定是亏本的”。在整个车载芯片市场,黑芝麻智能早期聚焦的自动驾驶芯片在规模上相对局限。

去年黑芝麻智能的出货量仅有几万片,今年大概会有几十万片的出货量。对比之下,同时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和高性能MCU四大领域芯片的芯驰科技去年出货量已经过百万,预计今年会翻番。

正如芯驰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强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在汽车行业,只做一款芯片产品是支撑不了公司发展的,汽车半导体公司如果要增加销售额,增加客户黏性,需要多种芯片产品系列才能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

单记章在接受《出行范儿》等媒体采访时也透露,智能驾驶芯片要达到100万辆的装车量时才能实现盈利。

要达到这样的规模,单靠自动驾驶芯片显然很难实现。

事实上,黑芝麻智能在成立后就不断审视企业的战略布局,并很早就预判到:L2\L2+智能驾驶将成为标配,车企对性价比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舱驾一体到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式演变会是必然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预判,早在两年多以前,黑芝麻智能就启动了武当系列新品的研发,通过新的产品线堵盖车内更多的计算需求。

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强调,在技术快速演进的智能汽车行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家芯片初创公司的生存命脉,即使在蓝海市场也必须要不断创新,而不是把别人走过的路照搬一遍。

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都在提跨域融合的概念,或者发布了舱驾一体、舱泊一体等方案,只有黑芝麻智能率先同行推出首款产品。

黑芝麻智能希望为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和技术,满足本土市场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单记章公布了黑芝麻智能战略定位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聚焦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及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落地,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

第二步,根据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趋势,拓展产品线覆盖到车内更多的计算节点,形成多产品线的组合;

第三步,不断扩充产品线覆盖更多汽车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基于芯片的多种汽车软硬件解决方案及服务。

随着武当系列平台及其首款芯片C1200的发布,黑芝麻智能也正式进入到战略第二阶段。

按照黑芝麻智能的规划,其华山系列芯片将会专注于自动驾驶,为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产品提供服务,武当系列则聚焦在中央计算方面。

02

“新、准、强、高”

单记章认为,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正在从分布式的MCU的架构,逐渐过渡到域控,现在又过渡到行泊一体,再到多域融合,再到中央计算。而从域控走向中央计算架构,跨域融合是必由之路,真正的跨域需要从芯片做起。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黑芝麻武当系列及首款芯片C1200的实力如何?

黑芝麻智能将武当系列芯片的优势概括为:“新”、“准”、“强”、“高”。

所谓“新”就是采用了创新的融合架构,通过异构隔离技术,把不同算力根据不同场景,以及不同规格和安全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支持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灵活发展。

据黑芝麻智能产品副总裁丁丁介绍,黑芝麻智能武当系列基于自研的Extreme Speed Data Exchange Infrastructure(ESDE) ,能够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数据底座,可以向上承载智能汽车7大算力类型在内的计算需求:通用CPU、AI神经网络处理、图像渲染、专用的CV计算、音频音效处理以及高效安全的实时性算力。

“准”则是准确的市场定位,武当系列瞄准的是海量的L2+级别智能驾驶及融合计算应用市场,单SoC就可以提供人机交互、行泊一体、数据交换能力。

“强”则是指强大的家族设计,基于先进的工艺构建计算平台,家族化的产品可以应对不同的计算需求。

基于自研低延迟、高吞吐数据交换架构ESDE打造的武当系列产品线,一方面能够安全地隔离不同功能安全等级要求的算力组合;另一方面,低时延处理并传输大流量数据,以充分利用算力,让算力规格不只是摆设。

“高”则是指高车规要求,黑芝麻智能的三代车规SoC都是一次性流片成功,C1200内置支持ASIL-D等级的Safety Island和国密二级和EVITA full的Security模块,并满足车规安全等级最高的可靠性要求。

武当系列首款产品C1200基于7nm先进制程,这是当前芯片行业发展中最先进的芯片制程之一,在同样的尺寸要求下,7nm进程的芯片密度更高,性能更出色,功耗更低,且面积更小。

C1200使用支持锁步的车规级高性能CPU核A78AE(性能高达150KDMIPS),和车规级高性能GPU 核G78AE,提供强大的通用计算和通用渲染算力;自研DynamAI NN车规级低功耗神经网络加速引擎,支持NOA场景。

C1200还内置了成熟高性能的Audio DSP模块和每秒在线处理1.5G像素的新一代自研NeuralIQ ISP模块;提供32KDIPMS的行业最高MCU算力;能同时处理大于12路高清摄像头的输入,支持高速率的MIPI。

外设方面,C1200支持处理多路CAN数据的接入和转发,支持以太网接口并支持所有常用的显示接口格式,支持多屏输出,多路4K能力;支持双通道的LPDDR5内存颗粒,可满足跨域融合后的带宽需要。

C1200上开创性地实现了硬隔离独立计算子系统,独立渲染,独立显示,满足仪表控制屏的高安全性和快速启动的要求。同时,该子系统也可以灵活应用于自动驾驶、HUD抬头显示等需要独立系统的计算场景。

对于车企来说,C1200可以灵活支撑各种电子电气架构,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定制化设计。

03

质变式的成本降低

在自动驾驶场景,黑芝麻智能已经推出华山系列芯片,是首个将量产的符合车规、单芯片支持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国产芯片平台。其中华山二号A1000单颗芯片算力58-116TOPS,能够支持最新的 BEV 算法,满足 L3 及以下自动驾驶场景的需求,已经获得东风、吉利、合创等车企量产定点,预计今年量产上车。

杨宇欣在接受《出行范儿》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接下来黑芝麻智能的两个平台系列产品会同时向前推荐,在华山系列基础上推出跨域融合的武当系列,也给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市场仍然还在演变,从域控架构到中央计算,要迭代多少代产品才能进入成熟期,这个对每个公司都是考验。”杨宇欣认为,现在行业清晰的共识是,通过高性价比的方案把L2+做成标配。

过去四年,国内乘用车的L2(L2+)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乘用车领域占有率达到了29%,而在新能源车领域更是达到44%。黑芝麻智能认为,到2025年,L2到L3级别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会超过70%。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开始走向成熟,到2030年之前L3级自动驾驶将会批量落地。

也就是说,智能驾驶功能会逐步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普及,当“价格战”开始从销售终端向主机厂和供应链传导,高达数万元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显然已经不能被车企和用户接受。

在这样的行业共识下,供应商只有真刀真枪去拼技术、成本、客户服务能力。

此前大疆车载发布了其低算力的纯视觉智驾解决方案,BOM成本下探至5000元左右。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黑芝麻智能也公布了高性价比的产品方案。

据杨宇欣介绍,黑芝麻智能10V(摄像头)NOA功能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BOM成本控制在3000元人民币以内,支持50-100T物理算力,并且成本还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随着出货量不断增加,黑芝麻华山系列芯片A1000的成本会越来越有优势。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芯片,它会不断的去做量变级的成本优化,随着系统的成熟,随着你前期很多开发成本的摊薄,A1000的成本也会不断下降。

对于黑芝麻智能来说,武当系列C1200芯片可以实现“质变式”的成本降低。

在杨宇欣看来,通过压缩周边的软硬件的周边,只能做到简单数量级的降低成本,做更多数量级的降本必须要从整个系统层面去做创新,包括跨域、多域架构的创新等,在保证技术迭代性能提升的同时,实现成本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