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款、交钱?“二次号”岂能欠着旧账放出来
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是第一次用手机号登录软件,却收到提醒:您有一笔订单未支付。打电话一问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为通信运营商的二次号,订单是老号主留下的。而据媒体报道,类似遭遇二次放号困扰的人,还有不少。
手机号是数字排列组合,给人感觉用之不竭,怎么还得二次利用?的确,截至2022年10月底,工信部已分配50.13亿个号码用于移动通信,数量庞大。但碍于人口基数庞大、数字排列结果有限、一人多号常见等因素,手机号理论上仍属于稀缺资源。因此,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一段时间后,运营商本着盘活闲置资源的原则,将号再次售出,符合常理,也是国际通用的方法。
值得警惕的是,二次放号很可能潜藏风险,给新老用户埋雷。据报道,有的二次号,正是因为原号主因欠账等问题而主动弃用,以至有用户使用二次号后,因为前号主的债务问题,一段时间内饱受催债方骚扰;有用户发现通过二次号,可以轻易登录前号主的社交账号,生活日常、姓名地址、交易过往等信息暴露无遗;有用户担心,自己得替老用户的未付账款埋单,否则征信可能受影响……网络搜索里输入“二次放号”,自动跳出的词条,如二次放号的手机号有贷款怎么处理等,印证着大家的不安。
买个手机号,误成“背锅侠”,搁谁不害怕;老号成了隐私泄露的窗口,换了谁也发怵。这种焦虑与不安,主要是因为手机号已不止于通信,还承担起身份验证的角色。社交平台、票务系统、资讯网站要求用户绑定手机号,甚至支持手机号接收验证码登录账号,是基于一个逻辑:手机号与用户一一对应。但优势与短板共生,因为用户可能更换手机号,一个手机号不同时期也可能对应不同用户。现有的技术显然没考虑到这点,导致用户停用手机号后,关联的账号无法自动注销或更换,把“老信息”留给新用户,造成麻烦。
也就是说,用户不是反感二次号,而是嫌弃运营商没把旧号附带的信息处理干净,把应付旧号遗留问题的责任推给了用户。对此,运营商必须承担起责任,保证旧号没有遗留问题后再流出。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运营商还需提前向用户说明,售卖的号码是否为二次号,而不是等用户找上门后再找补。此外,职能部门不妨牵头,推动通信运营商与APP合作,实现互认、互通,支持一键解绑;同时应提倡减少对手机号认证的依赖,给用户留下充足的选择空间。
虽然是二次号,但既然是运营商放出的,就不能拖泥带水地欠着历史旧账。二次号关乎广大用户的权益,关乎追责是否有效,更关乎通信行业的未来。运营商、分管部门上上心、急一急,不要再让“烦恼呼叫”带号转移。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