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古老的戏曲工具箱 讲年轻人自己的故事
《二丑》 《不在梅边在柳边3.0》
◎水晶
“返本开新”是近年戏曲界常提的口头禅。2024年5月启动的“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则是一次关于“返本开新”的实验。该计划依托“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自今年5月开始征集作品,收到来自全国的63个作品;经过初选、终选及创作营集中孵化,历时两个月,于7月底在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亮相。
孵化作品的展演过程,也是与台风“格美”斗智斗勇的过程。历经场地变更、演出取消和时间变更等多种突发事件,《二丑》《蜉蝣图·画神》《不在梅边在柳边3.0》《她的xy轴》《志异斋》和《人偶·机》等六部以戏曲为核心元素的新人新作成功落地。它们跳出传统镜框式舞台,走进伯勒小镇、南外宗正司、源·1916工业遗产馆、伯勒七星村等演艺新空间,游客、市民可以在传统剧场之外观赏演出。
当年轻人的情感渗入创作
去年11月,在深圳蛇口戏剧节首演的梨园戏《平行时空·陈三五娘》,对《陈三五娘》这个最古老的宋元南戏进行了全新的舞台呈现,新意与旧趣得兼,令在场的国内外观众惊艳。在蛇口工业遗址、原浮法玻璃厂料斗车间内,《陈三五娘》的传统片段分为两组上演,呈现情节上的呼应,当代梨园戏演员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纠葛串联其间,形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陈三五娘传说”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而《平行时空·陈三五娘》的导演曾龙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年轻的创作者。这次创作让他有机会用全新的方式重讲《陈三五娘》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同时,所有参与这个作品演出的年轻人,也没有仅仅以戏曲传承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困境和血肉情感都呈现在了舞台上,用“演员”的真实面貌与观众对话。这种新鲜的创作感受,让他们萌生了让更多年轻创作者一起加入的想法,最终促成了“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的诞生。
该孵化计划由爱丁堡前沿剧展、曾静萍工作室联合发起,初衷是想挖掘、培育创新形态的中国戏曲及戏曲元素作品,为青年戏剧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平台,探索戏曲发展的多样性。与其他戏剧孵化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针对的是戏曲和以戏曲为核心元素的创作。这一主题,已经大大提高了创作门槛。在国内舞台创作领域放眼望去,能够胜任戏曲这一类别的艺术家大多集中在国有院团,于是,“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自然而然地聚焦那些学习戏曲的年轻人和身处院团体制之外的戏曲创作者。
最终孵化出的六部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有戏剧或戏曲院校的专业背景。《二丑》和《蜉蝣图·画神》的主创分别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她的xy轴》的主演原为上海昆剧团演员;《人偶·机》的主创是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在梅边在柳边3.0》的主创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志异斋》的主创背景相对特殊,是几个曾在美国学习表演的中国留学生。
但是这样的专业背景,似乎还不足以使人对他们抱有足够的信心,孵化计划邀请六位评委/导师对作品进行“一对一”式介入,为作品“加持”。针对每个作品的长项和短板,评委们用各自的工作方式与年轻的创作团队共同思考、碰撞。六位评委不约而同地强调鼓励年轻人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虽然专业技巧和对戏曲等古老表演技艺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戏曲讲属于年轻人自己的故事。只有当他们的情感充分地渗入创作当中,作品才能焕发出当下的生命力,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作品,并吸引当下的年轻人和新观众走进剧场聆听和观看。
把果戈理、王尔德化成戏曲
虽然孵化计划是首次举办,孵化周期也并不长;虽然对于年轻创作者能否在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创新突破的结合上达到平衡之境,评委们抱有隐忧,但最终的呈现还是有许多惊喜。以京剧《二丑》为例,这部作品看似有一个传统的京剧样貌,但其故事蓝本却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将西方讽刺喜剧敷演成极具本土特色的中国封建社会官场寓言,并放置在当代艺术空间中上演,《二丑》可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跨文化融合作品。
这部作品少有地让两位丑角成为京剧舞台的主角。文丑谭观的名字以谐音喻“贪官”,武丑杜途则隐喻其“赌徒”身份。一文一武,一动一静,二丑在舞台上相互成就。
作品《蜉蝣图·画神》汲取了英国文豪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故事精髓,并进行改编和本土化。主创团队选取完整剧本中的“画神”一折搬上舞台,并大胆地让昆曲与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泉州高甲戏融合,让高甲戏的丑角表演为传统的昆曲舞台注入别样颜色。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的小生演员王恒涛,以“林道”之名登场,俊秀优雅的扮相与道林·格雷的人物原型非常吻合。而半瞎老院公这一角色在开场时的高甲戏“傀儡丑”表演则妙趣横生,画家和亨利爵士两个角色的戏曲化身均与泉州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令人捧腹。一雅一俗,一生一丑,反差感拉得漂亮。
《蜉蝣图·画神》创作者还充分利用演出场地庭院中的水池,作为林道临水自照的场景,暗示他将走上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尔苏修斯的悲剧之路——在发现自己的美之后,变成一个自我欣赏、妄自尊大的人,并与画中的“魔魂”作了黑暗交易。
请蒲松龄、仿生人入梦
虽然六部作品都与戏曲高度相关,但它们又都有各自鲜活的精神面貌与艺术特色。作品《志异斋》得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当异次元的大门被打开,都市的霓虹下藏着“聊斋”的奇幻。此时“聊斋”变为剧场中的神秘酒水铺,妖精与剑客的故事交织成光怪陆离的传奇。酒与故事,治愈三个年轻人迷惘的灵魂,也在当代观众与中国古代奇幻故事之间建立起连接。
《志异斋》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六年前。一群年轻人在海外求学时,想用中国的故事进行表达,他们带着初版《志异斋》参加了洛杉矶艺穗节。如今这群年轻人都回到了中国,围绕这个作品重新创作时,用到了戏曲和舞狮等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将其与他们在国外学到的形体戏剧表演手段和当下年轻人喜爱的RAP等放在一起。
《志异斋》将蒲松龄一辈子科举失败但《聊斋》为后人铭记的“非主流成功之道”展示在观众面前,并将《聊斋》中的三个故事进行了新编:失业青年教师和他的好朋友狐狸精喝着酒就把钱挣了;沉迷RAP的厂二代女孩在摸鱼时遇到了灵魂伴侣白秋练(一条白鳍豚精);一身才华但被老板PUA的打工人与索他性命的鬼怪大战三百回合等。遇到困境但不甘于被困境打倒的年轻人的故事,成为让蒲松龄接通当代的励志剧。
还有一群思考着人类未来和偶的未来的创作者,将“操控”概念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人偶·机》当中。剧中有被人操控着的偶,有被机器操控着的人,有披着人皮的机器,也有屈服于机器的人皮。戏曲念白与新闻播报式的语言碰撞、传统锣鼓经与现代电子乐器的音乐碰撞、提线木偶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形象碰撞、未来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感官碰撞……在假设未来和思考未来的过程中,观众阅览了一幅抽离于现实的未来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呈现了传统的提线木偶戏,还有学生们自己手工制作的创意偶——“仿生人”阿尔法。它用LED屏幕做成的脸上,表情不断变化,非常可爱和有吸引力。演出场地源·1916工业遗产馆内原本展示工业遗存的区域,被当作剧中木偶的展览馆。观众由此入戏,在提线木偶人的指引下,近距离感受木偶戏艺人莫离与其徒弟孔珏之间的矛盾冲突,“仿生人”阿尔法的去留生死,也与中国古老传说中最初造偶者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科技的进步是否意味着传统艺术的消亡?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年轻人都用作品来回答了。
对于“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的最终呈现,六位评委之一、南京大学教授陈恬认为,“创作者有这么不同的背景,这么不一样的风格……很难想象他们能汇聚在一个孵化项目里。而年轻人在这样的创作尝试和交流中,可以越来越丰富他们未来创作的‘工具箱’。”
在7月27日2024全国南戏展演闭幕式上,担任“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评委的京剧演员王珮瑜,带来了她手把手教出来的瑜音社“京剧小科班”,演出原创微京剧《坐井观天》。剧中有一句台词,“我行得多远,天空就有多大”,这似乎也可以用来想象当代戏曲创作者可以拥有的舞台之广远和精神天空之辽阔。
供图/“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