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讲的有道理……

这篇文章是一个关于投资的零碎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最近,低空经济特别火。我的一个炒股群(十几人的小群,都是朋友,平时说话较为随便)里开始热烈讨论。

什么自动驾驶、飞行器、卫星通信、人工智能等;低空可以大规模应用于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甚至低空旅游等领域;可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

总之,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那天刚好看完书,看到他们又像之前讨论的每个热点一样激情澎拜。

不知道是咋了,突然,我就发了一句“所以,股票就会涨?”,顿时,大家都不说话了。

说实话,说完我有点后悔,感觉像是一瓢凉水对着别人泼,情商堪忧。

之后,赶紧补了个搞笑的表情。

炒股(买基金主要也是投股权)时间越久,对于很多事情越容易持怀疑态度。

很多很多线性思维的逻辑,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往深里想,却不一定站的住脚。

例如,大家觉得国债的违约风险很小,但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国债都违约过,其中,俄罗斯国债违约直接干翻了长期资本。

例如,大家觉得太贵了就应该做空。

老虎基金90年代美国对冲基金的王者,它用了18年将规模由800万美元做到200多亿美元,1998年,老虎基金在最辉煌的阶段,规模突破200多亿。

在科网泡沫之前,老虎继续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对互联网科技股进行做空,结果呢?

互联网科技股依然不断疯狂上涨,加了杠杆的老虎基金遭受沉重打击。

终于,在科网破灭的前夕,1999年四季度,老虎基金妥协了,入局了互联网股,然而,此时距离泡沫破灭仅一步之遥。

2000年5月,老虎基金宣布解散。

这是典型的两头挨打的案例。

例如,有人说通胀无牛市,加息了股市会跌,2023年美国股市依然涨势如虹。

例如,2023年底时,有人说美国的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倒挂,这会引来美国经济的衰退,但是,2024美国经济并没有迎来衰退。

例如,放开疫情后,有人便提出,当下的股市站在新一轮长期牛市的起点。事实是2023年的股市继续下跌。

例如,以前人们说,以后各国都是大力推行新能源,新能源要逐步替代旧能源,旧能源是没有前途的,但,你看看煤炭这几年的涨幅。

例如,中金公司每年的预测一大半都是错的。

…… ……

实际上,股市涨跌、个股涨跌,从来不是一个维度就能推导的。

很多观点可能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那些事后诸葛亮式的解释可能对下一次的决策带来误导。

这几年,书看得越多,越觉得,越是底层的逻辑、越是常识、越接近真相,也越容易形成信仰而坚持下去。

这有点像奥卡姆剃刀定律。

不要给我画饼,我就看当下是不是便宜,这个逻辑是不是基于人性,客观上能否形成了低买高卖的效果。

例如,资产配置,再进行动态再平衡,就符合低买高卖的逻辑。最典型的,简单的五五股债然后再动态平衡。

例如,比起未来的成长预期,我更相信当下的股息率。

例如,价值因子、市值因子长期大概率获得超额收益,而成长因子长期可能是负超额收益。

这在操作上可能思路就有所不同。例如,国信价值,我从2018年到现在还没卖,但一个高波动的指数根本就无法拿这么久。

例如,跌和涨的幅度都可能超出想象,参考估值,左侧卖出就是很容易卖飞。

想想老虎基金和趋势作对的下场。

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摸索,如何采用价值右侧买入+趋势右侧卖出的策略。

简单讲就是,在“便宜”的情况下(有价值),偏右侧买入,希望一定程度上缓解,抄底过早。当然,很多是假突破,这只能追求个模糊的正确。

卖出是:在结合估值的情况下,右侧趋势走坏了卖出。

有句话说的挺好的,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

而投资无非就是希望通过某种方法,提高获胜的概率。

昨晚,一个靠投资实现财务自由的朋友跟我说了一段话,我听着有点道理。但,不会以此作为投资决策。分享给大家。

他说,你知道国家队为什么拉沪深300,为什么拉中特估吗?

首先,缓解财政困难。你想啊,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里?以前主要靠卖地,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

那怎么办?经济不好,难道要靠税收吗?

财政收入一部分来自于国企的利润分红。这就要把国企的市值做上去,支持国企发展才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困难。

其次,沪深300是A股最具代表性的指数,想把股市搞活,就要形成“赚钱效应”,让储蓄搬家进入股市,那就必须把指数拉起来。这几年小盘股涨得不错,没用啊,吸引不了场子外的资金进场。

但,国家又不希望股市波动太大,因为,波动太大,不利与让股市替代房市,成为资产的蓄水池。

是的,听着挺有道理的,但我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投资策略做因子上的配置,并不会因为他的话而增加或减少在沪深300上的配置。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