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巍谈布林肯访中 需抓住总统大选前视窗期稳定中美关系
达巍谈布林肯访中,需抓住总统大选前视窗期稳定中美关系。图为4月24日布林肯在上海外滩视讯画面。(美国驻中大使馆微信视讯号)
澎湃新闻26日报导,「布林肯此访是在两国元首创造的稳定氛围下开展工作访问,既来推进与中国合作,也提出美方的具体关切。」北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表示,尽管近一年来中美高层互动频繁,但目前只能做到防止关系进一步恶化,距离双边关系获得实质性改善还有不小困难。
疫情结束后,达巍赴美交流频率增加。今年1月初至3月下旬,他在史丹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与诸多美国大学、智库学者、政府机构官员、科技企业人员等广泛交流。同时,也深入美国社会层面,感受政治视阈之外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4月25日,达巍参加布林肯与中国学者见面活动,他感到「谈得挺好的,气氛也融洽」。
「学界一直都在讲应该到美国基层走一走。归根到底中国要搞清楚几个问题:美国国情怎样?未来基本走势如何?……」在达巍看来,了解美国真实的基本面有助于中方的政策制定与决策。
达巍认为,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上半年这段时间是中美一个稳定的视窗期,但很难说双边关系会有多大「进展」。需要抓住这六七个月的时间来稳定关系,不管之后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候选人当选总统,这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达巍指出,布林肯这次访中与去年那次的背景不同。去年访中时,中美关系正因「侦察气球」事件陷入冰点,因此当时访中带有「破冰」意味,此次访中更多是延续去年11月中美领导人旧金山会晤精神,包括近期两国领导人通话确定的双方延续高层接触精神,所以这是一次「延续性」而非「开创性」的访问。
从去年11月至今,中美之间出现稳定与合作的迹象,但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也有很多新问题出现。而布林肯此次也带来了一些具体的关注点:一是,近期美国媒体所炒作的中方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装备和零组件;叶伦上次访中提出的「产能过剩」问题。美方是否会推出新的关税措施也值得关注。台湾问题也是主要关注点之一。
可以看出,美方带了他们的关切(concern)来到中国。与此同时,中方当然有自己的关切,也会向美方提出出来。对美方对关切,中方又是否会采取行动、作出回应,又是另一个层面问题。
达巍称,区别于一般层级的官员,叶伦、布林肯等人作为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如果访中期间只是谈一些问题就走,会给人一种双边关系非常紧绷的感觉。而增加一些轻松、多样的安排,会让访问显得比较正式,也让中美关系中内容更加丰富。
所以,这些美方高级官员也是希望通过这些行程上的设计,来淡化那种紧绷绷的官方会见气氛,表现出希望从多角度接触、了解中国的意愿,至少这也是他们对外传递的一个政治信号。
达巍指出,目前中美官方层面的几个进展值得重视。一是中美两军在加强互动,4月16日晚两国防长通话,这是中美防长自2022年11月以来的首次通话。实际上,此前两军的工作层级已有过几次交流,包括4月初举行的中美两军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工作小组会议。未来两国防长或还会有见面的机会。
二是,中美金融工作组和经济工作组在持续推进交流中,已分别举行过四次会议。此外,双方应该很快会在人工智慧(AI)领域展开官方交流,这个比较重要。
此外,中美双方执法合作取得了不小进展。双方在禁毒合作上有务实成果,这对于美国国内控制毒品泛滥、拜登政府缓和国内矛盾都有好处。未来中美执法合作还可能向其他方向扩展。
达巍:美国最早的对中「接触」(engagement)战略和最近中美高层恢复「接触」内涵完全不同。现在两国的接触只是「contact」,或者是美方经常说的「communication」就是大家见面聊聊、会谈,指的是「接触」这个动作,这有助于双方减少误判,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而之前的「engagement」是一种战略,核心是通过和中国交往,把中国拉到西方的国际体系中去,并塑造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一套组合性战略背后有政治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希望中国变得更像美国。
达巍强调,对于中美「关系改善」,最重要的是双方改变过去的一些政策或做法,从而引起双边关系朝正向发展,这才称得上改善。当前,中美双方只是为了防止关系变坏,但双边关系并没有发生方向性变化。
至于衡量关系改善的面向,最重要的是经贸和技术领域,比如美国是否能取消某些制裁或者缩短实体清单,以及能否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的消极言行,这些是中方最关心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如何能才让中美两国民众和菁英对对方产生更多正面看法,不要那么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