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丨分论坛上专家们建言献策,如何让博物馆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原标题: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丨分论坛上专家们建言献策,如何让博物馆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6月16日下午,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分论坛,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管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个月颁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博物馆下一个阶段的创新点和发力点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论坛上表示,《指导意见》经过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也考虑到了实施推广的可操作性。文件从大局出发,在如何贯彻落实博物馆改革发展上,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主题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我首先倡议我们各个博物馆,尤其是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发挥实干精神,无论是基础比较好的综合性博物馆,还是行业高校博物馆等,都可以立足自身优势进行谋划。”刘曙光提议,各博物馆要主动借力,从《指导意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发力点,结合实际,从中找到突破的方向。

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水道”上的镇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也孕育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镇江博物馆馆长周明磊和大家分享了保护大运河的镇江探索:立项京口闸遗址展示馆;复现西津渡文化街区景观;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资源,在复原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让运河的文明、先人的智慧留在今天。除此之外,镇江博物馆积极创新,实行文物分级管理,用展览打造利用空间,同时进行分众解读研究,让文物“活”起来。她表示,“沿江游、沿河憩、江河渡收眼底”的旅游设想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除江苏外,大运河沿线各省市也纷纷在打造“运河博物馆”上发力。今年4月,名为“运河之舟”大运河最北端的首都博物馆(东馆)主体结构封顶,可以预见,在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各地都会陆续建设大运河博物馆。如何“坚持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是摆在众多博物馆面前的问题。论坛上,专家强调“定位很重要”,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表示,要瞄准定位,坚持每个博物馆的文化个性,历史、现在和未来给了运河博物馆更多创新机会,给了科学研究更大的空间。

面对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和新发展要求下,博物馆如何积极行动,让旅游业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让博物馆为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全景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集、视频课程、网络直播课……”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江海对故宫的全媒体产品如数家珍。激活数字资源,用动画的形式讲述故宫故事,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圈粉无数。都江海说,“挖掘故宫的价值和文化,我们在传播手段、传播方式方法上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依托运河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琴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她说,要通过跨界融合,为公众提供多元文化产品方面打破行业壁垒,加快文化传承创新,策划、开发、设置一系列更加多元、更具特色、更有活力的优秀作品,使公众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提升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提升博物院的国际影响力,李琴表示,要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语言在对外形象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构建跨文化、跨区域和跨国别的运河文化形象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英国专家大卫·弗格森则表示,可以把大运河运作得更加商业化一些,鼓励国内外游客来旅游,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工作机会,提高大运河的影响力。

用好运河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护好运河文化,成为此次论坛专家的共识。专家们表示,要在立足本地丰富的历史资源的同时,互相借鉴,放眼未来,让大运河的故事永远传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晶 姚依依/文 王悦谋/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