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发明《烈火战车》的方法
《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跟电影《烈火战车》的出发点相同,全书在行云流水的笔触里,闪耀著满满的智慧点。
古代人对于男人,对于贵族的要求很高也很清楚,那就是你得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件事情,孔子很重视,也很擅长。
一直到科举制度的兴起,射跟御,射箭跟驾驶马车,才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本来动与静兼顾的学习,被限缩到只有静态的阅读跟思考。
但是,欧洲从古希腊到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到今天,对于动脑跟动身体的教育和要求,一直都没有中断。
刚出版的《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戴森创始人兼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自述了他超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跟实践过程。
詹姆斯·戴森 (James Dyson 1947- )
在这本智慧光芒处处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动跟静,制造与设计,生产与销售,商业与艺术的动态平衡至为重要,不能偏废。
保持身心灵平衡,不能只照顾脑袋
还记得憨豆先生用一根手指,就完成了与指挥家西蒙拉特爵士,一起在伦敦奥运开幕式演出《烈火战车》协奏曲的演出吗?
这部电影开场的海滩奔跑画面跟音乐,会让所有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遗忘。这个画面也出现在伦敦奥运开幕的影片中,差別點是憨豆先生也加入了奔跑。
这部1981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影片,描述1924年巴黎奥运会400米金牌得主埃里克?利迪尔,他在剑桥大学求学过程参加训练以及运动赛事延伸的故事。
電影裡面沒透露的是,利迪尔出生于天津,他得奖之后两年就来中国传教。中文名字叫李爱锐(1902—1945)的他,在今天的天津17中学教书。
《烈火战车》的电影情节会让我们发现,能读书的人多了去,注重教育的人也都注重体育训练。因为,运动要求你得持续,你得突破,你得保持稳定。
我们不是常常讲身心灵要保持平衡吗?
可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身心灵之外的脑袋上面。
这不是细思极恐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后怕的提醒。
别人筋疲力尽时,那就是加速机会
李爱锐出生在中国,死后也葬在中国,他说:
还记得电影《闻香识女人》,盲眼军官的名言吗: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今年大学跟研究所有超过一千万名毕业生,他们也都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
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戴森,他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早在9岁的时候就出现了。喜欢音乐戏剧跟工艺的父亲骤然去世,年轻的母亲根本没法照顾全家生计。
小戴森怎么办呢?他继续求学,他继续,跑步。因为:
所以,位列「影响全球的30位变革者」之一的戴森很早就发现:
你得持续,得突破,你得保持稳定
运动要求你得持续,你得突破,你得保持稳定。
经历了5,126次失败跟4年的创造和测试之後,戴森设计的气旋吸尘器手工原型终于成功。失败的经历与过程太过惨烈,他说本来这本书的原名叫做:《詹姆斯·戴森:失败者》。
有趣的是,这本书完全没有博取同情与肯定的情节,更多的是聚焦在喜欢长跑跟艺术的人,怎么面对走进制造业之后的难题,并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变革。
对我这个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策划和经营多年的人来说,我觉得有三个观念特别重要:
明确的目的性非常有必要:
+每一项设计,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制造业每天都在制造真正的产品。这是创意,也是产业。
销售是高尚且令人兴奋的: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如果知道的话,也只是道听途说。
英国人相当鄙视推销员和销售艺术。这太可惜了,它可以是一份高尚且令人兴奋的工作。
我从不相信「伟大的营销活动可以取代伟大的产品」,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应该是真实的。
设计和技术都要亲自动手:
+发明是人类的当务之急。发明家要始终关注如何改进。
+不断改进,永远不要因为一款产品销量很好而满足,这是至关重要的。
腦袋跟身體,保持动跟静动态平衡
除了拳头产品吸尘器之外,戴森公司后来又陆续推出干手器、吹风机、无扇的空气净化冷暖风扇,和电动汽车等项目。
戴森不像乔布斯那样的气场满满,也不像盖茨对世界事务永远有看法要发表。他根本就是职人,匠人的永恒代言人,并且身体力行。
他在全书最终章说道:
歌德说:不是变,就是死。运动运动,要运转就要动。
腦袋跟身體,动跟静的动态平衡至为重要,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