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老去,該如何接受?練習「不斷失去」的感受:「3心態」陪伴父母變老,學會成全對方,圓滿自己
当父母老去,让他们做自己。 图/freepik
当父母老去,让他们做自己
「心理师,医生说我妈失智了,这怎么可能呢?她到现在还每天念我之前去美国没让她跟的事情,时间一到就吵着要吃饭,失智的人怎么可能这么精明!」年前母亲突然变得精神恍惚,吓得她赶紧带妈妈去看医生,后来妈妈的状况逐渐稳定,她一时半刻接受不了医师的诊断,难以面对高龄70岁的老妈妈大脑已经退化的事实,与母亲斗嘴多年,她心目中母亲是如此「精明」,怎么可能跟失智扯上关系!
只记得过去重要的记忆,很难记得新的事情,逐渐失去判断时间的能力,只记得该吃饭睡觉,身体愈来愈多毛病,难以忍受生理上的饥饿与疼痛,压抑与忍耐力下降,常出口抱怨东抱怨西,这些都是老化的现象,如果身心老化的程度远大于实际年龄,就会怀疑有失智的可能。
仔细想想,老化的现象其实就是认知功能退化到像孩子,但我们能包容小孩子记不得事情、不会判断时间、只在乎吃东西、时间到就需要睡觉、有需求就提出来、难过就抱怨,可是当自己父母慢慢变成「老小孩」,却让我们难以接受,造成许多照顾与相处上的困难。
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就像是山或海般的存在,他们坚强、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的强大对有些人来说慈爱关怀的正向经验,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恐怖压倒性的存在。当父母退化成老小孩,我们大概会有3种心理历程:
第一、 全能父母的幻灭与失落:
尽管我们已经步入中年,早已独立,过往强大的父母还是存在心里的角落成为我们的支持。
而当精明的老妈妈变得迷糊,坚强的老父亲变得虚弱,第一时间我们往往无法觉察父母形象幻灭带给自己的失落,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是高估父母的健康状况,持续对父母有过高的要求和期待,难以同理父母的困难与疼痛。
我们不想失去心中强大的父母,但是忽略了眼前的父母也是一个有血有肉需要关怀的「人」。
第二、 长大的责任与压力:
温柔体贴的幼教老师在母亲罹癌之后,一直抽不出时间陪妈妈去医院,深入讨论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想看到母亲脆弱的样子,对于即将到来的孤独与责任感到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的想像比现实还恐怖,如果我们被吓得选择逃避,幻想反而无法消退,经过晤谈里的心理准备和演练,当她真正陪伴母亲之后,才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绝望。
第三、 放不下的议题:
对某些有着童年创伤的人来说,比别人多了一种难以消化的心理历程,父母的老化等于宣告他们「等不到道歉」,亲子间「已无望和解」,有时候这是一种灾难化的想像,需要靠实际接触来纾解。
更多时候,这可能是事实,影集「良医墨菲」(the good doctor)里的主角肖恩是一个高功能自闭患者,尽管凭着实力当上外科医师,得到许多人的理解与肯定,却无法得到自己父母的接纳,临终的老父亲仍用「幼稚、任性」来形容他,人生的遗憾莫过于至亲的人却不如陌生人。
有创伤经验或心理困扰的父母,他们的症状与议题会随着老化而加重,「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里描述了有依赖、泼冷水、自恋、控制、自毁、恐惧等特质或议题的父母,列举许多子女照顾上的困境,建议一些好的做法,包括「增加同理」、「适当的界线」、「适切的协助」,是一本很好的心理书籍。
这3项建议听起来简单,在我的晤谈经验里,许多成人子女,包括我自己,要做到都不容易。我们需要走过前面说到的3种心理历程,接受全能父母的幻灭、承担自己长大的责任、放下亲子间的遗憾。
经过历练与调整,那些适应得比较好的人,都有某些观念上的改变,像是:
第一、 重新真实地认识父母
体认到父母也是「人」,有自己的缺点和局限。精明的母亲也会生病,脆弱时也会想寻求安全感,人性许多特质可以共存而不相斥。如此一来,才能同理父母的感受,不会过份高估或低估父母的健康与能力,给予适切的帮助。
第二、 接纳父母的「选择」,让父母做自己
很多时候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企图「改善」父母,单亲的儿子希望母亲走出被丈夫外遇抛弃的阴影,姊代母职的长女希望母亲有智慧不要盲目付出,把别人的成长议题背在自己身上,注定无法实现。
如果能体认到这点,把关注拉回自己身上,好好照顾自己,在父母面前做自己,也接受父母有他们自己的课题和选择,那么与父母相处起来,挫折感会少很多。
「老化」代表不断地「失去」,要消化失去的感受是不容易的,我们都在老化这条路上,父母只是走在我们前面而已。我们常说小孩子可以带给父母许多学习,其实陪伴年老父母的经验也会带给成年子女许多体悟。愿你我能在岁月的流逝中,学会成全对方,圆满自己。
本文转载自《心理师与女人聊心室》,原文为:练习「不断失去」的感受:当父母成了「老小孩」,避免不了的三条心路历程